首页 -> 2006年第17期
信息16则
作者:霏 翰等
●《浮士德》成为德语世界最受欢迎的舞台剧
据德国媒体报道,歌德的《浮士德》是2004年和2005年德语世界最受欢迎的舞台剧,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3国的28家剧院共演出了437场,观众接近15万人次。根据德语舞台协会公布的德国、奥地利和瑞士3国演出年鉴,在德语世界最受欢迎的歌剧则是莫扎特的《魔笛》,同期曾在这3个国家的45家剧院上演,观众达32万人次。2005年是德国诗人和剧作家席勒逝世200周年,3国演出了111种不同制作版本的席勒作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阴谋与爱情》。该剧被3国的25家剧院搬上了舞台。此外,歌剧《卡门》前年和去年曾在3国的22家剧院上演,普契尼和瓦格纳等名家的歌剧作品也深受德语世界观众欢迎。德国、奥地利和瑞士3国演出年鉴详细介绍了3国的400多家剧院前年和去年演出的3000多部剧作,反映了德语世界剧场的动向。(洪鸣摘编)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慢人》出中文版
继《青春》、《等待野蛮人》等作品后,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最新作品《慢人》和自传体小说《男孩》的中文版,最近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其中《慢人》是库切获诺奖后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男孩》创作于1997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10岁至13岁时在南非的童年生活,展现了南非老派乡村生活的奇妙场景以及种族、宗教冲突的社会现实。在《慢人》中,库切把眼光投向了暮年,追问人究竟应该如何活着、家庭和爱对人类意味着什么、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等问题。《慢人》2005年出版后就获得布克奖提名。该书策划者之一、浙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曹洁认为,库切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但在一个简单的故事框架中纳入了具有传奇色彩的细节,还使它肩负起有重量的命题。(洪鸣摘编)
●大英图书馆高价购买柯尔律治手稿
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奠基人之一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逝世150余年后,大英图书馆2006年8月购买了其家族保留的一批诗人生前的档案资料,其中包括此前不为世人所知的诗作手稿、他的私人信件及日记。有专家甚至表示,这些资料可谓是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缩影。为了购买这350份手稿和29纸箱零散的文件,大英图书馆共支付了一笔可观的6位数的费用。图书馆历史手稿研究专家弗朗西斯.哈里斯说:“这些文件非常重要,每一份都能引发我们的研究兴趣。”她表示,要理顺这些文件并分类存档,得花费图书馆工作人员一年的时间。诗人的后代之所以卖这些宝贵的资料是因为他们要把寄放这些东西的老房子卖掉。柯尔律治家族居住在英国德文郡的奥特里圣玛丽镇,这是德文郡最古老的镇。1772年出生的柯尔律治从小开始写诗,而后成为大名鼎鼎的湖畔派诗人代表。从塞缪尔的侄子约翰.泰勒.柯尔律治(1790-1876)的信中还能看出塞缪尔和诗人威廉·华兹华斯非同一般的关系。华兹华斯也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他和柯尔律治共同开创了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代,在诗艺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华兹华斯与塞缪尔共同出版的《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后生摘编)
●爱因斯坦私人书信披露科学家情感世界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爱因斯坦档案馆8月正式对外公开了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大量私人书信。这些信件首度向公众展示了爱因斯坦的情感世界,使人们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婚恋生活能有所了解。这次被公开的信件共计3500页,是爱因斯坦在1912年至1955年间与他的第一任妻子、第二任妻子以及孩子们的往来信件,其中很多信件图文并茂、妙趣横生。这些信件使人们逐步认识了作为丈夫、情人和父亲的爱因斯坦。某些信件披露了爱因斯坦曾发生过的婚外恋情。爱因斯坦在信中坦率地与第二任妻子埃尔莎和继女玛戈讨论过他的女性朋友,并毫不讳言地表示一些女士曾对他展开过猛烈的追求攻势。在给家人的信中,爱因斯坦还描述了他在全球各地参加学术活动期间的种种生活琐事以及他的心情变化,甚至有时表露出对相对论的厌烦情绪。 此前,这些信件多年被封存在希伯来大学。根据玛戈的遗嘱,这些信件只有在她去世20年后方能公之于世。玛戈1986年7月去世,而今年正好是她去世后的第20周年。(洪鸣摘编)
●姚雪垠之子状告父亲生前故交
因不满武汉江汉大学退休教授姜某发表的文章,认为有辱其父亲形象,著名作家姚雪垠之子姚海天将姜某及两家杂志社告上法庭。据悉,北京西城区法院已受理此案。据了解,姜某曾写了《也谈胡风“清算”姚雪垠的旧案》和《姚雪垠与毛泽东》的文章,并分别发表在《炎黄春秋》和《黄河》杂志上。姚海天诉称,前篇文章中写道:“上海解放前夕,姚雪垠卷进了一个地下市委接受上海的活动,后来这个地下市委被取缔了,盛怒之下的陈毅要处置姚雪垠,是夏衍出面说情……”尔后文中则写到,姚雪垠向他透露提前写《李自成》的原因时说:“就是领会了毛泽东的意思而去完成这一任务,以引起毛的注意……”而作为被告的姜教授表示,他与姚雪垠是故交,这两篇文章都是如实写作的,不存在捏造或编造的成分。(洪鸣摘编)
●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被指抄袭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因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出色表现成为公众人物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是在不久前的上海书展被一些学者批评易中天“治学不严谨”,8月又有网友在天涯论坛贴出一篇《易中天先生涉嫌剽窃》的帖子,直指易中天的旧作《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涉嫌剽窃闻一多、赵国华的著作理论。这篇发表于天涯论坛“传媒江湖”上的文章作者是名叫黄守愚的自由撰稿人,在《易中天先生涉嫌剽窃》这个帖子之前,他就曾多次在网上批驳易中天的学术研究,认为易中天的著作存有硬伤。而在发布的这个帖子中,黄守愚更是毫不客气,直指易中天在《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一书中关于“生殖崇拜”的观点抄袭:“系转手闻一多先生、赵国华先生、郭沫若先生,文章不标明证据来源,《后记》中也绝不提及此事。”在接受采访时,黄守愚说在《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易中天并没有标注出引用观点或行文的出处,而还在后记中声称这部分内容是他“用自己的眼光作了回顾和检讨”,即给读者造成这些观点是他原创的印象,因此构成了剽窃的事实。(后生摘编)
●池莉博客“关门谢客”
“开博是一个天真的错误”,池莉宣布关闭自己在新浪上的博客,成为继白烨、徐坤之后关博的又一文学界人士。7月18日,池莉在网上发表了《在关闭博客之前给我读者的信》,写道“记得我的开博开卷语吗?我说:博客是工具,我当它是快递邮局、储存器和个人告示栏。几个月过去了,我发现博客并非如我所愿,我决定关闭。”这句“并非如我所愿”,耐人寻味,从池莉信中,不难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于部分网友杂乱无章,肆意宣泄的留言,“你不回,有人不高兴、有人哭、有人骂,像个疯人院……我是人,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于是,我就努力做着‘疯人院的院长’,安抚所有的情绪。但事实上,我的时间是不允许我这样去做的”。更有甚者,将博客当作窥探作家隐私的地方,池莉开博,最初主要的动机,是让作品在诞生后及时与喜欢的读者分享。“可是,后来我发现,许多光顾我博客的人,对我的作品并不了解,他们更想看我生活的流水账,似乎最好能爆爆猛料什么的。”池莉觉得之所以造成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在网络上可以匿名,不必承担责任。根据最新调查,中国现有网民已超过一亿,无论名人博客还是一般博客,都不可避免地成了个人释放情感,甚至随意哭闹的绝佳场所。谈起“全民博客热”现象,池莉表示,中国人对流行事物的盲目追捧,似乎已经成为民族性格中的一个方面。的确,从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到举国网民争相开博,再到徐静蕾的博客点击率跃居全球首位,这些热闹的现象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或许,池莉的话可以作出部分说明——“网络上一切都来得太直接,我消受不了”。(李凤兰摘编)
●毕飞宇认为纯粹的现实主义并不存在
8月19日下午,作家毕飞宇在上海图书馆做了题为“平起平坐的傲慢——读《傲慢与偏见》”的演讲。毕飞宇由《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引发开去,谈到了他对小说艺术以及文学创作规律等问题的思考,精彩的演讲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毕飞宇表示,我们只要细加琢磨就会发现,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是不存在的,现实存在于重重的关系网中,而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源于我们对世界做出的判断。生活中并不存在纯抽象意义上的,没有经过加工和描述的事物。“尽管我们可以不认可现实主义的存在,但作为文学史上的一种称谓,显然有它的价值。”毕飞宇说,《傲慢与偏见》开启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之后这种创作手法被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达到了一个令后世望尘莫及的高峰,不仅如此,它还有效回应了当时启蒙主义的思潮,正是从这部小说开始,人的理性在文学写作上被得到了肯定,人听从自己理性的决断,而不是由上帝代替我们对世界做出判断,这样的启蒙即使放到现在也没有过时,这是这部小说至今仍在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毕飞宇认为,《傲慢与偏见》固然开启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它另一方面的价值却很可能不在这点上,而在于它成了后世批评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经典范本。后起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尽管走上了不同的创作路数,却源于对现实主义一种反叛性的“继承”。毕飞宇表示,文学的发展就像一个摆钟,当种种五花八门的文学实验被推到了一个极端,随之而来的就是向“传统”的回归,“仔细阅读近年来发表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现实主义的暗潮涌动,联系到当前中国文学创作的状况,当年的先锋作家们不约而同选择从极端的文学实验中撤离,而在各自作品中表现出对传统写作路数的敬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晓易摘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