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8期

影视音乐简论

作者:王 鹂




  
  (二)审美功能。
  音乐的审美功能与艺术魅力在于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它在震撼人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强有力的穿透力。它常常绕过人们的智能思维而直接进入心田,撞击人们心灵。音乐在表达人的复杂情绪、情感方面的功力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不可替代的。许多语言无法表达的的情感,音乐却能表现出来。那么,影视音乐更是如此。
  1.三位一体的结合方式。影视音乐的审美与纯粹的音乐审美不同,可以说它是一种“有限度知觉”审美。因为影视音乐和影视剧音乐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展示自身的整体审美价值。从审美的角度讲,影视剧、影视音乐、欣赏者之间建立起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在这一层次上,三者是互相牵制、互相影响的。首先是影视剧本身真实可感的,其次就是影视音乐要恰如其分,画龙点睛,最后就是欣赏者要能领悟音乐中的内容,把握情绪。人们对影视音乐的感受,往往不仅仅是单纯的音乐,而是与之相共融的特定的艺术情境。因此,这也要求影视音乐审美的发生需要经过一个文化的理解作为调节。如果我们的文化理解并不能透析影视剧本身的多重意义,我们就难以对相关的影视音乐发生直觉审美。
  2.由“陌生”到“接受”的审美过程。所谓“陌生”,是指影视剧所出现的很多内容和情境是我们未曾经历过的。我们在影视剧进展中慢慢接受和理解我们原本陌生的事物,那么我们也就会很自然的接受了与之相关的音乐。当然这些音乐也帮助和促进了我们更快的把握了剧中的内容。
  另外,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音乐在影视剧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起来,甚至现在已经出现了“视化的音乐”,“可见的音乐”。很多的纪录片、音乐片中就是以音乐审美为主,比如那种以纪录客观事实为内容,以反映和歌颂时代生活为主题,以一部完整的交响乐曲为主旋律,将音乐与画面有机的融为一体,创造一个美妙的声画境界,形象地展示音乐中的内涵和画面中的寓意,再现客观事物,揭示主题思想。在这种电视节目中,音乐替代了解说、对话、音响等手段;用它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表现手段形成了音乐语汇描写客观事物。这就使原本枯燥的纪录片具有了生命,人们很快的接受,并享受着其中的美感。
  
  四、影视音乐对民族、原创音乐的促进作用
  
  (一)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
  影视音乐的创作不仅要符合剧中的内容,展现不同人物的心理,展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习俗,这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新时期的影视音乐创作将民族音乐置身于影视语言文本中,结合某些先锋派的实验手法,通过多种方式的重新组合来释放有限声响的无限创造力和想象力。影视音乐本身还经常将民族音乐特质融于其中。以加强民族特性或地方特色。如电视剧《乔家大院》中,在男主人公每次胸怀大志出远门时都会高喊一句“走嘞!”背景音乐是山西的地方音调,其音调上扬,极富地方色彩。展示了一个山西大汉勇往直前,心怀抱负的英雄气概。影片《阿诗玛》中共有20多首歌曲,然而作曲家所用创作素材只是撒尼族民歌的核心音调——315三个音,足见其创造性。影视音乐能全方位的展现民族的气息,将一些不被人熟知的民族风情展现出来,以促进其发展。《大明宫词》中的古琴音乐,使古琴音乐又一次席卷在中国大地,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了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并从事其研究。
  
  (二)促进原创音乐的发展。
  影视音乐不单是服务于剧情的,优秀的影视音乐可以在离开“母体”后单独存在,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且大大推动了原创音乐的发展。影视音乐所呈现出来的创作状态,所使用的创作技法,所生发出来的审美意境,正在不断地扩展和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在社会上流传的歌曲,出自影视音乐的就占了20%。
  如今影视音乐的创作早已冲破了传统的、受局限的艺术视野,是多样化的。如,谭盾在《海滩》中使用电子合成器音乐;影片《骆驼祥子》中用三弦和交响乐队相结合成一段独特的音乐等等。创作者们的艺术个性逐渐形成。我国的叶小刚、张千一、徐沛东等影视剧音乐创作者引领着先锋派的风格,神秘而富有魅力。在现代音乐被吸收的同时,流行音乐也以更广泛的样式为影视音乐大量吸收。影片《青春祭》那明显具有流行歌曲风格的片尾曲就是很好地体现了影片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
  
  结 语
  
  影视音乐在影视艺术的发展中已被注入多种文化和现代技术的含量,它自身具有的文化价值正在被人们所认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成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流通渠道,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人。对影视音乐进行研究是我们从事音乐专业的人的使命。作为声乐学习者,也应接触并演唱更多优秀经典的影视歌曲,为影视音乐的传播与繁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文和:《中国电影音乐寻踪》,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2]陈义成:《电视音乐与音响》,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3]罗小平:《音乐与文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11月北京第1版。
  [4]张前,王次炤:《美学音乐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
  [5]黄会林、周星:《影视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6]陈越红、那彦:《影视音乐与影视情节的双向互动》,电影,2002年第9期。
  [7]边月波:《影视音乐浅论》,中国电视,1998年第3期。
  [8]宋金瑞:《浅谈影视音乐的声画对应关系》,音乐天地,2005年9月。
  
  王鹂,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