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0期
鲁迅的别样风景
作者:薛林荣
据60年代苏联的一份杂志介绍,1927年,鲁迅曾托高尔基给北方俄罗斯民族合唱团捎过一份信,而且还寄给他们几首有谱的中国民歌,信的全文现收录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6卷本《鲁迅全集》第13卷附录中:
北方俄罗斯民族合唱团: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热情洋溢的歌声飞越万里,给中国无线电听众留下了美好的、难忘的印象。现通过高尔基同志寄给你们几首有谱的中国民歌,借以表示崇高的敬意与谢忱。
祝你们全体同志在创作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以及生活幸福!
敬爱你们的中国朋友和同志鲁迅。
鲁迅能给遥远的北方俄罗斯民族合唱团寄去中国民歌,至少说明他对中国民歌是极其推崇的,虽然他闭口不谈对民歌的认识,但仅此举动,已体现了他对真正民族文化的深刻体认,这一态度与他对京剧的态度截然相反。
鲁迅在《社戏》中说他怕听“咚咚”,他在战斗的岁月中对号称国粹的京剧总是提不起兴趣。“五四”以来。鲁迅一直对京剧持批评的态度,鲁迅说他从1902年至1922年20年间只看过两回京剧,而印象都十分之坏:“咚咚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一大班人乱打”“两三个人互打”,总之是“戏台下不太适宜生存了”。至于用京剧表现现代生活,鲁迅更是认为根本不可能。根据鲁迅的挚友郁达夫回忆:“在上海,我有一次谈到了茅盾、田汉诸君想改良京剧,他(鲁迅)根本就不赞成,并很幽默地说,以京剧来救国,那就是‘我们救国啊啊啊’了,这行吗?”鲁迅对梅兰芳本人的批评、讽刺和挖苦,也是随处可见。以鲁迅“人民本位”的艺术观及他对整个社会历史的考察,他能把中国民歌如此郑重地推荐给苏联朋友,真是那些如水银般披泻于山川河流的中国民歌之幸了!
鲁迅还有一次和音乐贴近的机会。那时距离他去世只有两年左右的时间。
1934年5月21日,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原名切列普宁·亚历山大)(1899——1977)为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写信给当时的国立音专校长萧友梅,建议“筹划一个以制作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为目的的比赛”,其中一首最好的钢琴曲将得一百银元的奖金。这一建议得到萧友梅的响应,在这次比赛中,贺绿汀以一曲《牧童短笛》获一等奖。
齐尔品很欣赏《红楼梦》,他深为贾宝玉、林黛玉间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所吸引,认为是谱写歌剧的好题材,有把《红楼梦》编成歌剧演出的构想,为此,他特意写信给鲁迅。鲁迅收信后,兴致很高,随即回信,表示身体有所好转时立即“从命”。可惜,鲁迅的病况一直起色不大,直到他逝世,这项可能影响中国歌剧创作的倡议终于未果。
这件中国乐坛轶事,说明齐尔品了解到鲁迅对外国音乐文化有相当高深的学养,否则不会无的放矢,邀鲁迅编剧。
鲁迅就这样一生和音乐擦肩而过,他是对米开朗基罗、达·芬奇那样的大画家极其推崇的人,却没有对巴赫、贝多芬、西贝柳斯们给予足够的关注。
他越过天籁而走,知有大美而不言。
或者他认为音乐是无需用语言来传达的,就像禅宗,就像佛家拈花微笑,不能说,一说就是错?
或者他的性格本身对音乐心存一种恐惧,一种敬而远之,乃至远而弃之,就像他在《社戏》中所说的怕听“咚咚”?
或者他根本就没有领略音乐的奥义,远远听了,又远远地离去了?
他一生对音乐不感兴趣,是因为他忙于匕首和投枪,无暇洞悉最高处的天籁吗?
他离天籁那么近。
又是那么远。
(选自《北京文学》2006年第9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