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者:谭海燕




  
  六、获取信息能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拥有经营权、决策权和自主权。而真实、有效、及时的内外信息,是企业进行决策的前提和依据。学会各种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是信息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基本要求,更是他们受用终生的能力。要鼓励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得信息与资料。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图书馆等。还可以通过咨询、走访、参观、考察、电话、问卷、典型调查等方法直接获取信息。在此基础上,要培养、训练学生对信息进行系统管理、分析、归类、合成的能力。
  
  七、演讲交际能力
  
  演讲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它对宣传鼓动、传授知识、经营管理和社会交际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好的演讲能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交际作为人类最普通的一种社会活动,也有着沟通信息、调解行为、增进友谊等多种功能。结合教学内容,可采用情景对话、专题辩论、模拟谈判、演讲比赛等形式,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议题和具体策划均由学生负责,教师只当参谋。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还要重视如下几点:
  第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是否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而现代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唯一、教材唯一、课堂唯一、讲授唯一、笔试唯一的做法。就高职语文教学而言,我们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到以讨论和阅读为中心,以固定课本教材为中心到以阅读课外文字材料为中心。
  第二,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拓宽教学空间。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发展出现两大趋势,一是突破,二是融合。突破能产生新知识,融合也能产生新知识。而无论是突破还是融合,都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要根据这种发展趋势调整教学内容。我们要毫不犹豫地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前沿新知。要减少记忆性知识的分量,增加有助于提高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的内容。澳大利亚TAFE不设大学语文,但有一门类似于“应用文写作”的课程,属于国际商务专业,被称作为“有关工作方法文件的写作”。此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胜任在交际方面的技能,具备在复杂工作文件方面的构思能力和写作能力,并同时具备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资料的能力,以及相互交流观点和信息的能力、与其他人合作的能力。这种写作课程的开设,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也很有新意。他们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学员写作能力的同时,又旨在对学员进行人文技能的培养,这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课,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语言空洞、素材单调是通病,很多学生一写议论文就拿居里夫人、孔繁森等作例子,似乎除此之外便没有素材可取,文章自然缺少新意。如果我们发挥影视的积极作用,就可以使学生的知识面大为开阔。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百家讲坛”等栏目以及各省市电台、电视台的“新闻透视”、“关注”、“政法频道”等栏目,或就事论事,或就热点问题进行评述。如果我们把这些节目引入语文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分析议论水平的提高。
  第三,要重视发散性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不受事实限制和传播束缚。它需要的是打破常规,寻求变异,产生独特的见解。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训练。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向学生提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营造某种刺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环境,开展一些创造实践活动等。在组织教学、提问、作业设计等各个环节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讨论的余地。
  第四,要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要充分运用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老师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鼓励创新意识,倡扬创造思维。在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时,应当在重点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增加肯定创新意识、褒奖创新实绩的指标,并使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学生考查课的成绩,可通过平时的口谈、笔谈、期末的面谈,以及课堂练习、课堂讨论等来评定。
  第五,要加强课外辅导,重视发展学生个性。
  本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语文教师应当经常深入学生之中,或指导读书,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课前演讲,语文手抄报比赛,或带领他们进行课题研究,或引导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乃至组建学生自己的社团等,使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和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不断发展个性,增强创造能力。
  
  参考书目:
  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谭海燕,湖南株洲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学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