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谈高校写作教学能力化理念
作者:吕幼安
到此,我们教学的理念有了变化,重心开始转移,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提高阅读分析能力的基础上,先入为主,回顾和重读经典,去认识技巧、掌握技巧和创造技巧,使之转化成一种能力。
第四、兼顾个性,发现和培养人才
个性的东西,恰恰是人才发现的第一步。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曾有过这样的教训,说的是“通感”,据说,有个家长回忆自己的孩子小时侯所写的一篇作文,其中有个比喻:“妈妈洗的被子有太阳的味道。”但后来这个孩子在写作中没有类似的句子。为此这位家长感叹:孩子作文退步的原因是什么?很显然,其矛头无疑针对了我们的写作教学,他对我们的教学理念产生了质疑,这是令人痛心的。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那种扼杀学生创造能力的旧的教学思维,必须调整和改革。
那么进入到大学里,写作教学必须兼顾到学生各自不同的思维类型,要发现他们的写作潜质及文体个性,因为高校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发现各类写作人才,重点培养和提高,这是新世纪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文科教育虽然没有明确指明培养作家诗人的任务,但综观西方很多成功的教育,大学是有这个任务的。首先,那些进入到文科学习的学生,是根据个人填报自愿申请入学的,可以说是对文学或写作情有独钟的准人才。那么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设置,我们有理由进行重点培养,所谓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文体个性,进行个别辅导。
其次,学生进入到大学时代,应该说多数人都考虑到未来人生的定位,包括专业定位,事实也证明,很多学生在大学时代的专业学习,对未来人生的发展,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所谓打好基础,它有两重意义,一是理论,二是实践。对于那些表现有文体个性的学生,我们不妨给予特殊的关照,既要考虑到理论,同时要加紧发展他的文体优势,鼓励他勇于实践,并进行重点辅导。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扼杀甚至浪费人才,合理利用好人才资源,以便其顺利成材,才是当前高校写作能力化教学的重心。
写作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写作本身,成为人们进行社会交流,互通信息,展示个性才能的社会实践,无论哪种门类的写作,都是个体社会实践的结晶或收获。那么对文科学生来说,通过反复的写作实践逐步转化为一种能力,无论是对个人或是社会,都是大有稗益的。为此高校写作能力化的教学理念,应尽快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的弹性教学体系。这个所谓弹性教学体系,就是不要千篇一律、铁板一块地硬性灌输,而是因人而异,灵活机动地培养,就像园丁培育幼苗,对不同的花朵是应该有所特殊的手段的,课堂是加油站,老师是提供服务的加油员。
最后,我们还应该清醒认识到,这种能力化、弹性化教学体系的建立,是要有先决条件的。我们常常听到学生们在私下议论,教写作的老师一味照本宣科,从一个书本理论跳到另一个书本理论,缺乏自己独到的理解,根本没能力指导和训练学生的专业写作。如果教诗歌的能写诗歌,教小说的会写小说,教学效果可能会生动活跃。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老师是作家、诗人或记者,至少可以鼓励老师也进行文体实践,就像当年鲁迅先生和闻一多先生那样,既有丰富的实践又有自己独到的、令人信服的理论,现在有的高校显然已经注意到了这点,聘请有影响的作家、诗人进校担任客座教授,专门开设相关的文体写作研究课程。这个意义还在于,文学写作最本质的动力,就是实践,老师如果能动手进行创作实践,在总结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再融进自己的感受,不说是丰富教学,至少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培养独特的艺术感受。这道理有点像美术指导,一个不懂素描、色彩和透视学的老师,你要他如何教学生完成这三大要领的基本功训练?道理很简单,文学写作是要动手的,教写作的老师只有勇于进行文体实践,才能站稳讲台,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有文体个性的学生,使其顺利成材。
总的说来,当前高校教学理念,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奠定,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包括写作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一定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所谓供需关系的构建,应和谐而得体,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为此重新设置我们的教学理念,在写作教学方面,切合实际地建立能力化的教学体系,尽快培养各类写作人才,不仅很有必要,更是关系全局的当务之急。
吕幼安,男,作家,现为江汉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