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写作教学应该跨越尴尬

作者:龚亚娟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面对生活,首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其次还必须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让心灵与生活对话,产生共鸣。
  首先,参与生活,感受生活。
  感悟是一个人对世间万事万物通过心智活动得到的一种体悟能力。经历的世事越多,享受的生活越丰富,那么他的感悟也就越丰富,因此我们提倡学生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关注身边小事,天下大事;细腻地观察社会人生、自然万物;真切地体悟人间至情、人间至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人是书呆子,其写作必然是闭门造车,空洞无物,虚伪矫情。
  其次,整理感受、寻找亮点。
  感悟即体悟能力,这种能力由于人的记忆、观察想象、判断能力与文化教养及生活阅历等的不同而呈现出感悟的深浅与多样性。同一个人,由于健康、情绪、气氛等因素的作用,也会呈现出感悟的深浅与多样性,而且,面对同样的人、事、物、景,同一个人也会有多种不同的感受。这样,感悟就有肤浅与深刻、独到与一般之分,这时必须整理感受、寻找亮点。
  1、自然贴切,不生搬硬套。一些同学写自己虚度光阴之后,猛然觉醒自己是祖国的花朵,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应该努力学习。这的确可以说是感悟,但这种“叙述+决心”似的感悟除了老套落俗之外,还给人一种生搬硬套之嫌。如何克服呢?例:
  《如果和所以》中这样写:“窗外有棵天堂树。叶子轻摆着,飞舞着,诉说着它们的满足。一只画眉停在树枝上,是它,我认识它,这棵树是它的家。它望着我,然后飞走,‘不管我生在何处,只要我努力去飞,我能够去天涯海角。但现在我不会飞走,因为我的翅膀还不够坚硬有力。’
  所以,它每天都在练习,每天都在向梦想靠近。
  我明白,我也有压力,因为我生活在竞争的社会中,我也要努力上名牌、上重点。因为这是我的梦想,那么,我只能靠自己的翅膀。”
  文中的作者,由鸟及人,由鸟的练飞联想到自己的努力学习,这份联想和感悟就显得自然贴切。
  2、恰如其分,不夸大缩小。考试后,成绩不理想,心情糟透了。往往有些同学矫情地以“失败是成功之母”自勉。例:
  《考试后》这样写道:“被叫去的同学回来了,不论我怎么打他骂他,他都阴着脸,不发一声。突然发现一只被日光灯撞过身的甲虫……我一次次地向成绩这盏日光灯撞去,掉下,撞去,掉下。一次次的失败挫折,一次次的东山再起,一次次的迷茫失望,一次次的重振旗鼓,小甲虫的行为固然可怜,但追求光明进步的渴望倒不乏英雄之气。”
  3、新颖独到,不重复老调。公园里鲜花盛开,美丽无比,你随手将鲜花采摘到手,回家发现,花却谢了。这类题材如何写出新意呢?
  《花的美》这样写道:“美,有时是不能近观的。比如,远山如黛,美丽而神奇,可当你真的走近了它,才发现那不过是一大堆冷漠的石头。
  美,有时是不能触摸的。比如,水中的月影清亮,足以让你想起恋人的眼神,可当你伸手一碰,那美丽的明媚就会立刻碎掉,因此总是想把美采摘到自己篮子里的人,常常会收获许多失望。”
  4、委婉含蓄,少直接表露。走过一段弯路,蓦然回首,父亲仍一如既往地爱着,让人又感动又惭愧。这种感情可以这样表达:“在他的心中,儿子不也是一道风景吗?走出黑夜,走进了阳光里,像一棵树,越来越健壮,越来越坚强,而这,不正是对父亲最好的报答吗?”
  第三、叙议结合,表现亮点。
  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生活,如何寻找到感悟的亮点。这样,文章就有了“风骨”,而这“风骨”就可以通过叙议结合来表现。
  余秋雨在《关于友情》的结尾中写道:“两只蚂蚁相遇,只是彼此碰了一下触须就向相反的方向爬去。爬了很久之后突然都感到遗憾,在这样广大的时空中,体型如此微小的同类不期而遇,可是我们竟没有彼此拥抱一下。是的,不应该再有这样遗憾,且把期待留给下一代,让他们乐滋滋地爬去。”
  作者对友情的感悟,上升到了精神的家园这一层面,表达出朋友是需要用心沟通,用心爱护,用心经营的理念。
  总之,只要我们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感悟生活,那么就像“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学生的文章必定个性张扬、丰富多彩,何愁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样,我们的写作教学也就轻松地跨越了尴尬。
  
  参考文献:
  1、《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阎立钦关于《培养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讲话
  3、[美]戴布拉·艾米顿.《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金周英等译)[M].
  4、《教育创新途径与趋势》主编 周明星 中国人事出版社
  龚亚娟,浙江上虞市百官中学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