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古典诗歌的审美教育
作者:张金朔
一、赏心悦目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罗丹说:“你不要忘了我最喜欢的一句箴言:‘自然总是美的’”。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川风物,体现了一种优雅和谐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是一种通过感官便能直接感受并领略到的美感:听觉感受到早莺鸣叫、新燕呢喃;视觉感受到乱花、浅草、绿杨、白堤;甚至嗅觉都能感受到早春温暖的气息。对读者来说,这种审美感受始终伴随并增添着赏心悦目的美感。
二、荡气回肠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社会美首先表现在那些作为革命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因为人物形象的美是社会美的集中体现。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表现出一种崇高向上的阳刚之美,读后令人荡气回肠扼腕击节。
社会美作为生活形象,包括人物、事件、场景等等,而所谓“事件”、“场景”也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美与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作品主人公或作者)有着崇高的理想,在理想中集中地反映了真和善,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的利益。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很多,而在一切美好事物中的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富有创造力量的人物形象。高尔基说:“美化人、赞美人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心,有助于发展人对于自己的创造力的信心。此外,赞美人是因为一切美好的有社会价值的东西,都是由人的力量、人的意志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社会主义时代人的美,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美的基本内容。
三、巧夺天工的艺术美
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它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从本质看,艺术美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当人们面对艺术美而发出惊叹之时,其主要原因在于艺术形象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智慧和才能。
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作者以凝练的语言,通过一幅秋郊夕照图的描绘,准确而委婉的刻画出旅人漂泊的心境。前三句用九个并列的实词,把九种不同的景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的烘托出旅人的哀愁。这首词语言音节和谐,画面色彩鲜明,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
如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自然重音落在“蓑笠翁”、“独钓”上,突出老渔翁形象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再以陆游的《示儿》为例,这首诗感情含蓄深沉,第一句降调表达出诗人的复杂心境;第二句,应用升调倾吐悲愤心情;第三句语势微扬,表达豪迈气概;第四句,语调深沉,诚挚表达出诗人临终前的全部感情。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情感基础和有力手段。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高尚道德行为的荣誉感和对卑鄙行为的羞耻心。在这里,人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的形成是完全一致的。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会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席勒说:“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教师若能巧妙地将审美教育融会于德育和智育之中,那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张金朔,河北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