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观照

作者:程 锦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当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
  没有智慧或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得到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补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这是一个哲人式的独白,它蕴藏着很深的人生哲理,它是寂寞的,却也是深刻的。为了这个思考,为了增加作品的哲理味和深刻性,史铁生的创作对讲故事愈来愈不屑为之了。他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史铁生的创作转变,是因为他首先成为了一个西西佛斯。这个西西佛斯承担了上帝的不公正待遇,使他身患残疾。但他进行了抗争,在抗争中,他进行了思考,于是他又成为苏格拉底,由于一身而二任焉,史铁生的创作独具一格。在我们看来,史铁生的艺术选择有他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他的独特命运遭际造成的。他的残疾的双腿,引发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由于他不能广泛的活动,所以,他的创作越来越内心化。他的由西西佛斯向苏格拉底的转化,是缘于他身体残疾的事实存在。残疾是个体的经验,对残疾的痛苦感受和由此得出的宿命结论,属于本体宿命。但由于是对自己命运遭际不公的无可奈何的认同性的思考,有太多的个人成份,缺少对人类命运的整体性、普遍性与一般性的意义和气度。在豁达中有一种乞求,在认同中有一种气愤,在辩证中有一种希冀。在进行人类终极关怀的追问中,他希望命运对他再多些怜悯和同情。这一切就局限了他作品的意义。
  再者,史铁生创作的转变,一身而二任焉的自然发展,使他陷入一个尴尬境地。以他的经历、气质、学识、才能等综合因素,他是一个有叙事能力、有抒情色彩的作家。他不具备一个哲学家的素质,他对世界的思考没有上升到整体性的形而上的层次。他之所以进行哲理性的思考,缘于命运的不公。这种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很难达到“散文大家”的高度。如前所述,史铁生的创作呈现出目前的状态是表现了叙事和抒情的矛盾,抗争和认同的矛盾,豁达和不甘的矛盾,哲理和乞求的矛盾,经历和遭遇的矛盾,才能与去向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形成了史铁生创作的特殊存在。这在新时期文学发展史上是有特殊意义的。与此同时,史铁生创作的诸种矛盾,也注定了他向“大家”攀登时的不时遇挫。一代才子,命运对他是多么不公,这不仅表现在他身体的残疾上,而且表现在他创作的不完整上。
  
  参考文献:
  [1]史铁生.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关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A].新时期获奖小说创作经验谈[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8页。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9页。
  
  程锦,女,河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