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

作者:刘玉有




  
  三、坚持女性立场——对女性命运进行持久言说与关照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传统的国家,深厚的儒家文化与封建道德意识形态过分强大而对人们思想造成桎梏作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男性主流叙事话语是一直处于中心地位的权利话语,而女性话语权则基本上处于边缘状态,甚至到了缺席的境地。女性作家的创作更是很少被人提及,而文学批评也出现令人气愤的漠视。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方文艺思潮的第二次涌入,在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影响和催生下,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叙述话语才得以“浮出历史地表”,成为显在的事实。而且它一出现就表现了自己鲜明的立场。
  在新时期的中国文坛有众多个性鲜明的作家,迟子建算作一位,当然没有创作个性的作家也不会长久存在,它至少表明一位作家鲜明的写作立场和持久不变的关怀是十分必要的。迟子建与同乡作家萧红相比没有她的决绝与沉重,即使与同时期的女作家林白、陈染、海男的私人化写作相比也没有她们的大胆与无所禁忌。作家以一个纯真女子的目光去打量小说里女主人公的命运,去讲述那些令人心酸的故事。作家自有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和修辞策略,在单纯明快的童话情结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强烈的性别意识。
  在她的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一些作品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如《原始风景》、《麦穗》、《逝川》等小说。温婉中透露深刻,细腻中见真挚,这些作品中所描写的一个个原本天真烂漫,自由率真,对生活充满热爱和美好愿望的美丽女性,但这些鲜活的女性生命却在传统性别观念的无形挤压下,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世界里,渐渐失去作为女性个体所应该具有的锋芒与特质,一步步沦为麻木怯弱,谦卑温顺的妇人。作者在描述她们的命运时没有停留在女性经验的浅层表象上,她在努力阐释当前的女性是怎么慢慢沦落到失语的境地,去挖掘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和现实的根源,同时对父权制意识形态进行反思,去暴露其对妇女压迫的强制性和残酷性,以及女性对它的容忍和令人悲痛的逆来顺受,读她的作品我们可以真切感觉到丝丝悲凉和酸楚。
  在《麦穗》这篇作品里,作者继续沿用童年视角,以一个名叫“麦穗”的男孩子作为故事展开的叙事角度,讲述他的妹妹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由一个活泼天真、自由自在的女孩变成一个麻木呆滞、安分守己、丧失理想和希望的“妇人”。展示了一个鲜活的女性个体是如何在社会家庭的压力下,逐渐被一步步压抑为传统文化早为女性预设好的现实角色。如《原始风景》里美丽泼辣的二姨,“做的饭菜把整整一个家庭的人都弄的饱嗝连天”,娇憨、任性的小姨小鱼在父母的宠爱下无忧无虑,自有一番别样的天真和质朴,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悲剧的宿命。从这些场景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社会观念和文化心理早已渗透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植根于人们思想意识的深处,它无处不在地束缚着人们对女性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认同和肯定,也束缚着女性自我独立人格的完善和发展潜力的开掘,并成为导致女性主体丧失和悲剧命运形成的根本原因。
  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家弗洛伊德曾以男性性征为依据来说明男女的性别差异,他以男为“有”女为“无”的二分法性别语码推断出女性缺乏创造力,女性是“空间”而没有“填塞空间”的能力。而迟子建的小说中女性个个聪明果敢、执着坚韧的品质决不逊色于作品中任何一个男性,然而在小说结尾,她们却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牺牲自我追求、丧失自我主体意志而去换取一种平淡的生活。正如西方著名的女权主义者西蒙·德·波伏娃曾经尖锐地指出:“女人并不是天生的,而宁可说是逐步形成的。”[13]从作家切身的悲剧体验里看到,女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作家自己独特的生命体认。迟子建基于个人灵性基础上的叙述反抗,带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也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脆弱性,她借助于一些神秘的、充满童话色彩的描述中去展示女性永无归路的宿命。
  以上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对迟子建小说艺术特色进行了一次清理,它们只是使得我们解读作品变成一种可能,其实这三个方面是无法涵盖作家全部精神实质的,就这三个方面来说也存在着明显的交叉和重叠,正因为如此才构成作品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包容。
  
  参考文献:
  [1]张寅德 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 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 文能、迟子建 畅饮“天河之水”[J].《花城》1998年1期
  [4] 丹纳 艺术哲学[Z].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5] 迟子建 清水洗尘[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6] 迟子建 女人的手[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0.
  [7] 迟子建 假如鱼也生翅膀[J].《山花》2001:1.
  [8] 黑格尔 文学(1)[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 汪曾祺 谈谈风俗画[A].汪曾祺文集(文论卷)[C].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
  [10 艾特玛托夫 艾特玛托夫论神话创作[J].陈学讯译.《民族文学研究》1987:5.
  [11] 卡西尔 人论[Z].甘阳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12] 迟子建 清水洗尘[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13] 西蒙·德·波伏娃 第二性[Z].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刘玉有,男,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