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

作者:潘美明




  诚然,古今的观念会发生碰撞,如孟子的“重义轻利”与现代社会的“义利并举”问题,孔子的“讷言敏行”与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是否矛盾等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要启发学生如何以现代的眼光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重新审视和理解其价值,而不是将它看成一个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应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思索社会人生所可能面对的各种复杂的境遇,把握坚持与变通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生吞活剥。这样就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
  阅读经典,挖掘经典的“今点”意义,那么阅读经典的过程就成了继承历史、感悟人生、认识社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人格和精神得以建构,人文教育也就自然地渗透进教学之中。
  
  (二)开展人文性语文活动,渗透人文教育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除了挖掘文本的人文蕴涵、突出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外,还应该多开展人文性的语文活动。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以下尝试:
  1、开展“走近经典”诗文诵读或吟唱活动
  选入大学语文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基本上是经典的诗词和散文。尤其是隋唐以后的诗词,非常注重语言的韵律,讲究押韵、平仄、对仗,词与词的组合体现了音韵美、音乐美,而这些经典诗文又积淀着作家、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诵读这些古诗文,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音韵美、音乐美,还能感受到蕴涵在诗文中的生活情趣和人生哲理,这在古人的文论中可以得到证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理论,清代的桐城派则根据曹丕的理论提出了“因声求气”的学说。桐城派论“因声求气”,在具体操作方法上最强调讽诵朗读。认为通过反复朗读吟咏,可得文章的神气、意蕴。李海林先生在《言语教学论》也认为:诵读有内化和外化两个心理过程,诵读是一种多功能的言语活动,这两种功能原理使诵读比默读有更深刻的心理效应和更大的心理痕迹。可见诵读法有利于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内化,所以语文教学要加强诵读。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语气语势,促进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同化和顺应不断趋向新的平衡,从而培养语感,陶冶情操,语言的力量就化为了精神的力量。一般老师都在分析诗文前后让学生美读、诵读,笔者除了在课中引导学生诵读外,专门在每次上新课之前,开展“走近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诵读的篇目大多是上节课所学的诗文,因为教师之前已经指导过如何诵读,学生就能较好地把握好诗文的语速、语调和语气重音,再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情感,可以摇头晃脑,也可以一板一眼;可以齐声诵读,也可以请很个性化的学生独诵。这样学生就能从诵读中体会字词化作声音带来的节奏美,从声音节奏中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最终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古诗词的美还可以通过吟唱得以充分显示。所以在教苏轼、李清照、李煜等的词时,可以让学生倾听名家的吟唱,再学会吟唱宋词,并可以在下次课前即席演唱。在琅琅的诵读声中,在或激昂或凄婉的吟唱声中,在诗意氤氲的氛围中,学生的心灵会得到洗涤和净化,诗文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就会逐渐浸润学生的心田。
  2、开展“课前三分钟论坛”活动
  上文所说的“走近经典”的诗文诵读或吟唱活动,主要在以女生为主的文科专业班级中开展。而在几乎清一色男生的班中,笔者开展了“课前三分钟论坛”活动。每次上课伊始,由一位事先指定的同学就某一个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不同意见者可以反驳,双方可进行言语上的交锋。话题可以是校园中的热点问题,也可以是社会上的焦点问题,由学生自主选择。作为高职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开展这样的活动,旨在以论坛方式促使学生反思自我,关注社会人生。在对自我、社会、人生的认识与反思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当然,人文性的语文活动可以由课内走向课外,教师可以以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为阵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生命、理想、信念等为主题的诗歌朗诵赛、演讲赛、辩论赛等一系列的人文活动,营造出浓郁的人文氛围,那么学生肯定会在亲身践行或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突出评价与考核的人文性
  如今的高职生,主体意识很强,个性鲜明突出,有较强的反叛意识。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是“平等的首席”,必须尊重学生平等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话语的自由、思想的自由、个性舒展的自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注意评价的人文性。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予以肯定,万不可冷眼相对,讽刺挖苦。遵循鼓励性原则,少批评,多表扬。在这样的课堂上,看不到居高临下的教导,看不到声色俱厉的训斥,有的只是平等的对话、充满人文性的评价,自由的讨论取代了一言堂和权威结论发布;平等的师生关系取代了传统的师道尊严。在充满人文情怀的师生关系中,在洋溢着人文氛围的课堂上,学生的人文精神也就得到了培养。
  另外,还要突出课程考核的人文性。平时成绩占30%,包括学习态度、考勤、平时作业及比赛获奖等。考试成绩占70%,出卷时减少客观题,加大主观题的比重,以分析题、论述题、作文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对文本中蕴涵的人文精神的理解能力,也考查学生对自我及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反思精神。惟有人文性的考核,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
  总之,语文教师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课外的社团指导,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在学会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金生.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19.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34,313.
  [3]聂伟.发掘经典的“今点”意义[J].语文学习,2005(6).
  潘美明,女,浙江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