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文言文的翻译教学

作者:张全任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做精文言文翻译这件精细活,必须修整好自己的翻译工具,既找到正确的翻译方法。所谓正确翻译的方法,可以总括为三句话:遵循原则,运用技巧,经常磨练。
  第一,运用技巧。就是运用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可以概括为一句七字口诀,即留、补、删、换、调、选、译。
  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物名、帝号、国号、年号、朝代名、官职名等可照用不译,予以保留。
  补:文言文在一定条件下常省略一些成分,如主、谓、宾等成分及介词、代词等,翻译时要补上。例如“审视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促织》),“顿”是“立刻”“马上”的意思,翻译时前面应补上省略的谓语动词“感到”或者“觉得”。但是,与现代汉语一样,能承前或蒙后省略的,一定不要补。
  例如1994年15题,“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要译得完整,“州中”必须补出谓语“任职”;“启”后要补上代词宾语“之”;“留”后要补上代词“汝”,指代这句话所言及之人。这样全句可译为:“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将禀告上司挽留你。”1994年第16题中也有省略成分的现象,“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假”理解为“借”,其后应补上宾语“此”,指代前文所说的“母亲实际年龄未满80岁便可继续任职的情况”。
  删:句子中有的文言虚词只起一些辅助作用,如表示宾语前置或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字,起舒缓语气作用的助词“也”,表示加强语气的副词“其”,表发表议论的助词“夫”“嗟夫”,偏义复词中只起陪衬作用的语素等,都无法翻译而必须略去。例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略去。
  换:翻译时应把用法消失的古代词语换成现代词语。例如“岁征民间”中的“岁”要换成“年”。“而翁归,自与复算尔”中的“翁”应换成“爹”。
  调:要熟悉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遇到那些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如成分倒装)的句式,须进行调整。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中“安在”是谓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中“余”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中“安”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如“何功之有哉?”是通过助词“之”把宾语“何功”提前以强调;如“亦雁荡具体而微者”其中“具体而微”是定语后置;如“受任于败军之际”中“于败军之际”,是介宾短语作补语。译时,都要把它们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重新调整。
  又如1995年高考第16题第②小题中,要求选择“何由济乎?”的正确译文,便需要运用调整句式的知识来解决了。这是个疑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的,一般要置于介词之前。理解了这个特点,我们就得把“何由”重新调为“由何”,译为“凭借什么”。
  选:选用多义词语的恰当义项进行翻译。从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到语境中的临时义,要仔细斟酌。例如“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顾”有七个义项: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但(只是)、反而(却)等,此处选“但”才好。
  译。就是要翻译出实词、虚词的意义和虚词的具体作用,要译出通假字的本字的意义,要译出固定句式的固定翻译方式,要译出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申等情况下不能直接翻译的部分。
  例如“得无……乎?”要翻译为“恐怕……吧?”“莫非……吧?”又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直接翻译:连秋天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显然不通顺,应当意译为:“连最小的东西也不赶占有”。
  第二,遵循原则。专家翻译文章,讲究"信、达、雅",即:要准确、忠实原文,不能随意改变或增删内容(信);要通顺,文句流畅,译句尽量口语化,规范化(达);要尽量使译文语词生动、优美(雅)。这种原则往往更鼓励意译,我们在考试中则变通为更准确、更容易贯彻、更合乎评分标准的原则。即直译为主(有时可适量扩充或作一些简缩,做适度的意译。)、通顺为准、字字落实。具体含义如下。
  (一)实词全落实。包括全方面和全部、全准确三部分。全方面即落实体现活用字,如把使动意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名词活用做动词、动词活用做名词等体现出来。全部即不可遗漏任何实词,否则效果不“信”。例如“蚓无爪牙之利”不可翻译成“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全准确即实词义项尽可能地选准,选得适合语境,课本上的语句要绝对按照课本注释翻译其中的实词。例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要翻译成“向上能吃到尘土(不可说泥土),向下能喝到地下的泉水(不可说泉水。泉出地面曰清泉,泉在地下曰黄泉)”。
  (二)倒装调顺序。宾语、谓语前置的,定语、状语后置的,一定要体现出“调”。调整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正常语序。
  (三)省略补正确。主、谓、宾,介词、省略的要补,关联词语省略的也要补。如“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后半句要补出关联词语“也”。
  (四)虚词体作用。虚词有帮助句式、表示或加强语气等作用,一定要体现。比如加强语气的虚词,如果不能用翻译虚词的意义来体现,就要用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来体现。
  (五)前后要通顺。特别是翻译语段的句子,要翻译得前后连贯,语脉贯通。例如1995年高考第15题,要求选择“①吾谓汝知天下之理,②今闻此言,③故犹未也。”三个连贯句的正确译文。这三个分句,其中①主要看如何译“知天下之理”,从它的结构来看,“知天下之理”是动宾结构,如果按答案CD把它译为“懂得治理天下”,则与原文内容相差太远,不符合“信”的要求,应译作“懂天下的道理”。②在所给的四个选择中全是相同的,不须判别。③句中否定副词“未”后应补上谓语“懂”,以照应第一分句。而“故”如何译呢?这种语境中的“故”习惯上译为“所以”,用在这里似乎也是一种正确译,但把②③两句串起来看就有问题了:“现在听到这话,所以才说你仍然没有懂”,这两句间本是顺承关系并非因果关系,用了“所以”就显得别扭,疙疙瘩瘩,不合“达”之要求;所以应按选项A、D那样译为“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这就比较顺当了。
  张全任,山东成武二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