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的意境
作者:周少军
打开语文课本,我们无不领略到许多幽美的意境:《荷塘月色》中那清新自然、如诗如画的月色下的荷塘和那扑朔迷离、如烟如梦的荷塘上的月色;《石钟山记》中那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大石侧立、鹘惊鹳鸣的山川风物;《荷花淀》中那芦花飞舞、白雾透明、野鸭扑飞、菱角漂浮、荷花飘香的白洋淀绮丽的风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那天空晴彻、日月高照、彩虹为衣、和风为马、老虎奏乐、鸾凤驾车的神仙境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那参差错落的山岩、汹涌澎湃的江水、狂奔不息的巨浪所构成的赤壁雄奇景观;《沁园春·长沙》中那红霞似火的枫叶、清澈碧绿的江水、点点疾驶的白帆、凌空搏击的雄鹰、怡然自乐的鱼儿所组成的色彩绚丽的南国秋景;等等。面对这样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能不产生美感吗?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呢?
首先让学生富有表情地进行朗读,通过反复朗读、玩味,体会深远的意境。一篇文章是由语言文字的符号组成的,它具有形、声、意的特点,传达着特殊的情感。我经常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使他们在朗读中玩味其意,审视其美。例如,《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讲这篇课文时,我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去分析字、词、句、段,而主要是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朗读,觉得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特别的美:弥望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凝碧的荷波、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朵、弯弯的杨柳,等等。读着这些优美的词句,同学们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图画之中,从而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执着追求。
其次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把学生带进幽远的意境。让学生感到身在其境之“美”,仿佛一切都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感。正如叶圣陶所说:“一旦我们来到作品的情境中,就可以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些晶莹的宝石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例如,我在教《荷花淀》这篇小说时,首先用清新的语言将白洋淀美丽富饶的迷人景色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来,通过充满激情的描绘,让学生从中领略到白洋淀绮丽风光和劳动人民勤劳聪慧的品质,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对祖国人民的敬佩,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这样,不知不觉将学生带进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意境中去。
再次适当补充讲述作品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生平,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例如,在讲毛泽东同志的词《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简单地给同学们介绍了作者写作时的背景,使他们对当时中国的革命形势有所了解。这样,在学习中不仅有利于学生能产生身临其境,站在山顶同作者一起观赏绚烂壮丽的湘江秋景的感觉,而且同时也体会到作者当时忧国忧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领略到作者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伟大情怀以及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在大浪急流中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这样使学生于审美中受到了革命理想的教育。
周少军,江苏南通体臣卫生学校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