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作文结尾技法概略
作者:刘春华
一、回应文题,简洁有力。此种结尾往往用简洁的文字呼应文章标题,恰到好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突出文章主旨。如河北省某考生的中考作文《与诗人同行》就是这样。文章选择了陶渊明、李白、苏轼三位诗人的诗歌及生平故事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从而展示了自己课外阅读成果,突出了“课外阅读收获多”的主题。三个片段写得很充分,所以结尾不必赘述。于是用呼告手法喊出:“诗人啊!我愿与你同行!”采用回应文题法结尾,干脆利落,掷地有声,最能担当“豹尾”的美誉。况且简单易学,在考场上,时间紧迫,又没有好的结尾时,不妨一用。
二、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就是让文章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这是一种老套的结尾方法,但因好学实用,为师生所看好。如果在使用中巧用修辞点缀,则更显妙味无穷。请看山东某考生的中考作文《这就是责任》的开头与结尾:
小草被暴风雨袭倒,是对生存的责任,使它重新昂首,面对朝阳。/河鱼被远逐到海洋,是对后代的责任,使它重新启程,游回故乡。/云雾被狂风吹散,是对万物的责任,使它重新聚集,洒下甘霖。/小时侯,她问他:责任是什么?他不太懂,她也没有再问。(开头)
朝阳下的小草说:“这就是责任。”/故乡里的河鱼说:“这就是责任。”/下着雨的云雾说:“这就是责任。”/紧抱着她的他说:“这就是责任。”(结尾)
文章开篇用排比段,形象地阐述了“责任”的要旨;末尾用排比、反复的手法收篇。既回应了文题,又照应了开头和主题,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同时,首尾还借用了诗歌中起兴的手法,用“小草”、“河鱼”、“云雾”引起主人公“他”和“她”的爱情故事,令人耳目一新,暗暗称奇。
三、引用诗文,增添情致。“文”有诗书气自华,结尾时巧引诗文能使文章文采斐然,增添文学情趣。引用包括两种:一种是明引,就是直接引用。如江苏南通市某考生在《好一朵茉莉花》一文的结尾:犹记阿婆抱着我,对我轻声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芳香美丽满枝丫,又香又白惹人夸……”/我依偎在阿婆怀里,轻轻和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又香又白惹人夸……”以我和阿婆唱和歌曲结尾,既点题,又与阿婆美好的品性相映衬,让读者在“茉莉花香”中品味生命的美好与芳香。另一种是暗引,即化用诗文。江苏淮安某考生的作文《梦中的和谐》结尾写道:“梦中的自然和谐,众里寻她千百度,但愿蓦然回首,它在客观现实中!”化用辛弃疾的词,表达了作者期盼现实社会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引用自然贴切,颇有情致。
四、运用反问,启人深思。反问即无疑而问,一般用来加强语气,起着强调思想内容,催人警醒的作用。如山东泰安某考生《责任》一文的结尾:“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为了负起责任而付出着。你的责任是什么?你是否在为它付出着?”文章从正面着笔,写带病坚持上课的老教师、大义灭亲的检察长等几个材料,突出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这一主旨。结尾用反问收篇,叩问心灵,简练有力,促人深思与警醒。
五、留有空白,耐人寻味。湖北荆门某考生的作文《香茗》,通过品茶及听对门父女俩的对话来表达“弱者总给自己找借口这一主题。文章结尾写道:“对门的谈话,让我思绪万千。我又呷了一口绿茶,确实很苦,但很快我就品尝到一股源自心底的清香,使我十分坦荡舒心。我忽然想起什么,转身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绿茶,向对门走去……”“向对门走去……”去干什么呢?没有写,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余音袅袅,耐人回味。
当然,结尾的技法远远不止以上列举的种种。俗话说,文章有法却无定法,同学们应该在写作实践中,去摸索、去寻找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刘春华,湖北安陆市王义贞镇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