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在作文教学中倡导读者意识
作者:郝淑美 刘万宝
一、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的重要性
学生在作文中有假设的读者,是建构平等、对话的“写作场”的需要,也是一种交流、互动的“社会化”的要求,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至关重要。
1、倡导“读者意识”是激发学生作文动机的重要途径
倡导“读者意识”有助于内在动机的激发。学生写作中具有“读者意识”,那么写作中必然以假想读者为阅读对象,写作中以适宜应用于假想读者的要求衡量、规范自己,并能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以此来持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直至符合社会要求。因此,它对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同时对写作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是很大的。倡导“读者意识”有助于引发外在动机的启动。教师以“应用”为标准衡量和要求学生,并创造、提供学生“发表”“说出”的条件,并且在实践和模拟实践中指导和锻炼学生,我们的经验证明这种实践和模拟实践的写作教学形式最受学生欢迎。教师与“实践”的“赞许和认可”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外在动机。而写作外在动机的引发、诱发又促进了写作内在动机的强化。只有具有“读者意识”,才能充分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写作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确立和提高又会有力地推动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倡导“读者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2、倡导“读者意识”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以符合读者能接受的要求和标准写作,无疑会对自己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提出相应的要求。如:写给自己看,要求说真话、心里话;写给朋友和同学看,要求真诚、平等;写给报纸、杂志,要求新颖、准确、有创造性。随着读者范围的扩大,学生就会对自己不断地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从而使学生养成自觉、自能、自动写作的习惯,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希望达到的。
3、倡导“读者意识”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以假想的读者为对象,在假设的场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态度。面对不同的读者对象和各种场合这样就需要学生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又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构成要素。而在假设的情景中进行写作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实践能力,有利于写作和生活实践的沟通,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二、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具体策略
“读者意识”无疑从宏观和微观上为作文教学指导开辟了“新”的渠道。明确了建立“读者意识”的重要意义,我们就应当帮助学生建立这一意识。
把“读者意识”作为作文的最基本方法,并为之作周详思考和策划并付诸实践的是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他说:“所谓好的文章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诸君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第二须努力地求适合读者的心情,要使读者在你的文字中得到兴趣或愉快悦耳,不要使读者感到厌倦。”他说古今文章作法各执其辞“千言万语都不外乎以读者为对象,务使读者不觉得苦痛、厌倦而得趣味快乐。所谓要有秩序、要明畅、要有力等等,无非都是想适应读者的心情。因为离了读者,就可不必有文章的。”他认为写作须首先考虑:读者的性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写作这文的动机等。文章第一步虽当注意于造句用词,求其明了;第二步还须进而求全体的适当。对人适当,对时适当,对地适当,对目的适当。这“明了”、“适当”,自然都是针对读者而言。为求适当,他还具体设计了六个问题,让学生作文时思考:第一、为什么做这文?即让学生明确作文的目的,文章应给读者的是实用价值还是审美感受。第二、在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即思考文章中心,使读者明了。第三、谁在做这文?即明确作者的地位、知道自己应以何种身份向读者说话。第四、在什么地方作这事?这思考的是作文的应用环境,以求判定向读者说的话是否适应特定的场合。第五、什么时候做这文?思想是作文的时代观念,以避免对读者说出不合时宜的话。第六、怎样做这文?探究的是作文的方法,以确定如何表现易为读者所接受。上述简单易行的方法,就在当今也不能算落伍。
朱自清是把“读者意识”写作观付之于实践的一位作家、学者型的教师。他认为:“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读者。”写作练习仅仅把教师当作读者(使学生惧怕的读者),是无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和发表的欲望的。虽然实际上学生的写作对象是有限的,但“假想的读者却可以很多”。除了教师外还有父母、兄弟、地方人士、社会团体、政府、政府领导等等。同时朱自清先生还认为缺乏“读者意识”必然会削弱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朱自清主张把报纸文字作为写作学习的范文,学生容易从中看出读者与文字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也便渐渐会留心他们假想的读者”。同时他还特别提到书信文体,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一种好方法;因为书信比其他文体有更确切的读者对象,有明确的传达目的,在教学假设的情境中,更具有逼真性,更易诱使学生进入角色。如可以每人发一个信封、一张邮票,然后告诉他们这封信是要寄出的,譬如信可以发给你的父母、好朋友、最尊敬的老师,或者是亚运会上的英雄,或者校长、市长等,不一而足,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国内有学者建议:组织“作者一编辑一读者”群体;交笔友尤其是同龄人;组织互相探讨的“写作小组”倡导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欣赏性的评价等等。这些建议的确都有助于平等交流分享之中提高写作水平。
对学生而言,树立“读者”意识,就是要心中有人,有个与之进行倾诉与交流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具体的、特定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不确定的。树立“读者”意识,就是要以人为本,从人出发,顾及和尊重人们的阅读心理、审美习惯和认知水平。同时,还要善于与人交流和沟通,使文章具有情味和亲和力。唯有如此,才能为自己设置一个话语“情境”,从而活跃思维、激发情感、有的放矢、从容行文。借鉴前辈们的经验,我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帮助学生拟定假想的读者。一般说来,学生刚接触一个作文题,往往觉得无从下笔,硬着头皮泛泛而谈,自然难以写好。但是,如能围绕题意,帮助学生拟定假想的倾诉对象即读者,学生写起来就不难。应该说,这是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的重要方面。针对同一话题,可以设想,假如面对的是亲友,你的文笔也许会更温情委婉、洒脱活泼;假如面对的是论辩对手,你的言辞也许会更雄健有力,饱含激情;假如你面对的是社会公众,也许你的文风会更大气开阔,有指点江山之气概;假如你面对的是共同探讨者,也许你的思维会更深入细腻、灵动鲜活。因为有了一个特定的对象--不管是忠实的读者,还是爱挑剔的朋友,不管是欣赏你的亲友,还是并不熟识的公众,你都会产生一种表达的冲动,一种抒发的兴致,一种宣泄的痛快,处在亢奋状态的你定会妙语如珠,笔下生花。只要内心有了“读者”,你就能很快进入角色,找到感觉,思想之河会因目标明确而流淌得更欢快,情感之花会因有人注目而绽放得更娇艳。
其次多途径地“发表”学生的作文。这里所讲的概念“发表”,有着广泛的外延。作文在报刊上登载,叫发表;在校电台、广播中播发,叫发表;在学校文学社刊物上刊登,叫发表;在墙报上张贴,叫发表;在学生间互阅互评,叫发表;作为范文由教师朗读出来,也叫发表。可以这样说,学生作文一旦完成,也就意味着发表,便拥有了读者。写作者关心来自读者的肯定或批评意见,这样一来,写作时就会全力以赴,去尽力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这就是“读者效应”!针对此,我充分利用板报、校报、宣传栏,特别是同学互评等方式来发挥“读者效应”的作用。
再次多写书信体作文。这类作文,只是形式上是书信,而内容上可以叙事,可以说理,可以描写景物,可以介绍事物。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用书信来承载。要写好书信体作文,势必要求学生写作时时时刻刻想到“读信人”。因此,多写书信体作文,可以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建立和强化“读者意识”。
我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帮助学生建立了“读者意识”,使他们在每次写作文时,都有一种意识——“我的作文是写给某人看的”,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写作热情,大面积地提高写作水平。学生心目中有了“读者”,就会产生“鱼梗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写作。同时,一旦有了明确的“读者”,“胸中的积蓄”和感情有了倾诉的对象,思路就再也不会堵塞不畅,如此“入境”作文,真情实感,无疑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那么,学生写出一篇篇文情并茂的佳构妙作,完全是倚马可待的!
郝淑美,刘万宝,山东莱芜市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