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从学生主体角度去评价作文
作者:贺庆根
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往往是:写得稍好的学生得表扬,写得稍差的学生免不了受几句批评。时间一长,学生对这种评价方式习以为常,评语的好坏对他们触动不大,甚至他们会觉得作文认真与否是无关紧要的。这完全置学生于被动的作文地位,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作文教学的初衷。笔者认为: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已迫在眉睫。从诸多教师的切身感受来看,我觉得作文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新的评价。
一、须转换教师的评价角色。
传统的作文教学把改作文当成教师的事,而学生只要写出文章就算是完成了整个的作文训练。这样的作文教学,教师完全成了全班的中心、领导者、管理者。殊不知,修改的过程实则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寻求好的表达形式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写成文章后,期望得到的并不是教师的一句简单的“好”或“不好”,而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中肯的帮助和鼓励,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教学中须转换教师的评价角色,使教师从作文的“仲裁者”转变成学生作文的欣赏者和帮助者。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意识地去揣摩学生在此次作文中会怎样想、怎样做,而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据此,在作文评价中,教师只需去修改学生作文中表意不清楚的地方,不确切的地方,不顺当的地方,不连贯的地方,以及遗漏和累赘的地方,从而使此次作文评价真正达到指导和帮助学生的作用。
二、须改革作文评价标准。
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千差万别,作文评价标准也应允许百花齐放。传统的作文评价标准往往停留在:看文字书写是否符合要求;标点是否正确运用;词句是否恰当、合理;文章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晰;文章是否离题、主题是否深刻、选材组材是否恰当。如果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发展学生的作文个性能力出发,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评价标准,以学生作文的态度是否积极;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作文的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作文的语言是否得体等几个方面作为评价的标准,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进行作文练习,主动地去观察社会生活,感受社会生活,从而使学生的作文实际能力能与其思维水平、与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同步发展。同时,教师还应把握作文评价的鼓励性和学生作文的个体差异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情况,适时地改变对这个学生的评价方式,但都不能改变一个基本的原则:要适时、适文,要有利于学生作文实际能力的提高。
三、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作文要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有利于提高作文评价的实效性。其基本方式除了教师以帮助者的角色进行批改讲评外,还可以是:
1:主体性评价:即让学生成为作文评价的主体。一次作文评价,教师可在了解学生作文情况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合作讨论、集体点评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修改。这些评价形式的进行,一定程度上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教师说了算的做法,真正把学生推向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能力兴趣上得到提高,而且在学习习惯、作文习惯、评改能力上得到提高,以至于作文的观念,改评的观念也会发生一些根本性转变。
2:差异性评价:由于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千差万别,我们的作文评价也要求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在实际的作文评价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作文水平提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成功的体验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如优生的作文可以从立意高,取材新,写法妙,文字美方面评价;中等生的作文可以从布局合理,主题突出,内容健康方面评价;作文困难生的作文可以从文句基本流畅,内容言之有理,中心基本突出等方面评价。同时,教师还应据每一篇作文内容,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这种指标力求少而精,使之具有更广泛的操作性。
四、须教给学生作文评价的方法。
学会评价,是学生作文主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教师要教给学生作文评价的基本方法。
1、让学生学会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评价可以从“学会朗读”起步。“文章要多读。”这也适应于我们的作文写作。文章成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加强成型作文的朗读。读的方式很多,1)让学生自读自己的文章,初步纠正自己的错字、词、标点,重复性词语,补充合理内容。2)让学生把文章读给别人听,让同桌好友帮助自己纠正句子表意不准确,句子不完整的问题。3)把文章读给全班听,让所有同学评议文章哪儿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这种读文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作文中发现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教师并进行恰当的鼓励性评价,这势必会唤起学生的作文兴趣。
2、让学生学会辨析。要让学生的作文评价能力得以内化,就必须在评价的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学会辨析,让学生懂得怎样的思想才是准确鲜明的,怎样的语言运用才是恰到好处的,怎样的材料才是新颖典型,怎样的安排才能做到详略分明……
3、让学生学会修改。在作文评价中,自己能够修改是学生学会朗读、学会辨析的发展性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作文评价只有达到了自己能够修改的阶段,才算是具有了完整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者本人。”因此,作文评价应把改的优先权还给学生。改,方法很多,第一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查自改:查作文有无跑题;查作文是否围绕中心来选择、安排材料;查文章遣词造句是否正确。当学生改到“山重水复”“柳暗花不明”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互批互改:引领学生以多读多诵的方式去修改作文,改中尽量尊重作者的意思,多用征求的语气探讨批改,如“这个词能换一换吗?”“这句话用另一种方法写,会不会更好?”“这个句子这样改是不是更生动?”在学生学改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用“增删改换”的符号,如精彩处用ooooo,不当处用~~,删掉处用===,增添处用},错别字划在圈内,调换语序处用~等符号。当然,学生修改功夫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将修改的能力得以提高。
4、让学生学会反批。这种方法就是把原有已批改的作文交由本人或第三者重新批改并提出反驳性意见。反批时,批改人可先提出反批命题,然后列举理由进行论证,最后由批改小组或教师裁定、打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活跃学生的写作思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开发智力,并促进文章求得最佳效果。
总之,要使素质教育实施大规模实质性的推进,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立足于拓展学生的作文心理,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充当主动进取的角色,把原来老师评学生听的作文课堂转换为学生自主活动,自主评改,自主发展的课堂。
贺庆根,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桃花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