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安塞腰鼓》的语言艺术
作者:肖长庚
捧读《安塞腰鼓》,我们在被安塞腰鼓旋风、骤雨般的激情震撼的同时,也被作者驾驭语言艺术的高超技艺所深深折服!
一、短句成段,节奏欢快。纵观《安塞腰鼓》全文,我们不得不为作者为文造势的结构安排叹为观止。我们知道,安塞腰鼓这种舞蹈艺术讲究的是“力”之美。为了体现这个特点,作者在通篇的结构谋划上采用了短句成段,长短兼用的句式,使全篇文章形成明快的节奏,干净利落得如同安塞腰鼓的鼓点,气韵贯通全文。
《安塞腰鼓》虽然只有千来字,但全文却由30个自然段构成。其中,最短的段落是由独词句构成。例如:第5自然段:“但是”、第6自然段:“看!——”读来短促有力,就像擂响的安塞腰鼓,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既使是最长的段落,在段落中间,作者也采用了长短句相间的句式安排。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此段中,“忘情了”,“没命了”,“骤雨一样”,“旋风一样”,“乱蛙一样”,“火花一样”,“斗虎一样”等短句间于长句中,形成音乐的节奏感,如同一曲生命的交响乐,把安塞腰鼓宏伟壮观的场面和生命的热情,火热的奏响出来了。
二、妙用修辞,气势磅礴。安塞腰鼓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鼓”,是因为其表演的气势之磅礴,表现力之精湛。刘成章先生为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安塞腰鼓的内在气质与外在神韵,不惜大量笔墨,运用排比的修辞渲染气氛,增强文章气势。全篇虽有10多处运用了排比句式。但是,作者的安排却经过了精心设计。既有段内排比句,又有段与段之间的排比段。
段内排比句,如:“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段,如: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作者除了大量使用排比句外,还注重使用反复的修辞。如:13自然段“好一个安塞腰鼓”。17自然段“好一个安塞腰鼓”。22自然段“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24自然段“好一个痛快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这种反复咏叹的句式表露出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由衷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如同一条彩带贯穿全篇,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和韵律感!
三、选词铿锵,力透纸背。阅读《安塞腰鼓》,一种勃发的生命激情,一种昂扬的奋发精神,一种力透纸背的力量之美,洋溢在全文的字里行间。阅读文章,我们也不难发现,作者在选词方面匠心独运的抓住了一个“动”字。组织成系列“动态”的语言,以此来表现安塞腰鼓的活力与动感。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此句中,连连的动态之词句,将“那么一股劲”尽情渲泻在天地之间。再如:“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句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等表动态的词独自成句,充分表现了安塞腰鼓舞姿的迅疾和力量。也正是这些掷地有声,激越昂扬的词语,酣畅淋漓得如同大江中的滔滔之水,一泻千里,使全篇势如一幅流动的泼墨山水画,使人心动!使人激越!使人亢奋!
肖长庚,湖南华容县江洲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