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语文教师应树立的几种理念

作者:江 宁




  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职业学校不再是培养简单劳动力的学校,而应转向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以培养宽泛的文化理论素养为主,兼顾基础能力、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迄今为止,在大多数职校语文课堂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重独立轻合作,重认知轻情感等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与当今的课程改革要求相距甚远。面对教育改革的潮流和趋势,我认为当前中等职校语文教师应迫切树立以下几种理念:
  
  一、教育民主理念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教育,应充满民主精神,教师要重审师生关系,并确立民主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教学中,师生是一种交往过程,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局外人。作为主动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这一点对职校语文教学尤为重要,职校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学生的文化成绩要求相对较差,因而易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轻视与否定,而忽视课堂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与对话。这就需要教师能充分体现教育意识的民主性,在多样化的现实生活中吻合个体意识与先进思想间的差异,理性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推心置腹地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学生、信任学生,让青少年敞开心扉,积极开朗地领悟人生的真理。
  教育意识的民主性可以促使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一名教师每天要面对几十名到上百名的学生,而职校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家庭背景,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经济能力更不相同,这就形成了他们在性格、能力、特长、爱好上的差异,教育意识的民主性应该表现在让这些学生的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上,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不让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而感到压抑和有受遗弃感,教师必须从每一名学生都有资格也有能力发展完善自己的角度,通过因材施教发挥他们每一个人的优势。
  只关注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基础,不关注学生的学;只关注书本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不民主、不平等的。所以,职校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师角色意识,找准角色定位。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
  
  二、学生发展理念
  
  由于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倾向的影响,教育的目的发生了异化,以教育手段代替了教育目的。而“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思想和行动口号。“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思想的着眼点是注重学生的发展,在职校语文教学中应该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教学工作的崇高目的和中心,要根据职校学生现有的基础和现状,以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策略,重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育要求,创建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机制。
  事实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活生生的生命体。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发展是人的天性。教育和教学活动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树立新的学生观,就是要树立学生发展的理念。职校生,大多尚未成年,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极强的可塑性。然而这些潜能的外化和显现不是学生在成长历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引导和诱发。教师在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着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用各种策略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才能全身心地专注于各种学习活动,并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而不是被动地遵从教师的命令、执行教师的任务。
  树立了新的学生发展观,教师对学生就会少一些指责和挑剔,多一份鼓励和支持。而教师的欣赏、鼓励和夸奖,带给学生的将是无比的快乐和巨大的信心,从而将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使教学活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三、创新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模式主要是一种“应试教育”的模式,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基础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学校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学生思路闭塞,科学敏感性差,缺乏探索精神和创新才能。传统教育的核心是以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以培养能熟练掌握已有知识的书生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由此必然导致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和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学生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新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就没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部分则非常鲜明地声称:“语文课程应该是开发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作为一名职校语文教师,必须要树立教育创新理念,进行教育创新,首要的是必须自己富有创新精神。中等职校语文教师普遍缺乏创新精神,没有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个以知识为本,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本。职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破除旧的教育观念、走创新教育之路,在课堂教学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创新意识,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改变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与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职校生的创新教育要突出自身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新素质为主。学生的基础创新素质主要有: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新;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创新;创新思维,使学生有能力创新;创新个性,使学生善于创新;创新品德,使学生做出正确的有益于社会的创新。
  
  四、终身学习理念
  
  自从教师职业产生以来,教师就是学问的代表,“师之所存,道之所存”,此之谓也。而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知识来源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知识的存在形式已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千百年来人类知识经验存在的文本形式不再是唯一的存在形式,知识正以信息流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运行,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上出现,知识变得人人可以共享,学生可以通过学校以外的渠道学到许多新知识,问倒家长,问倒老师,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形象正在受到挑战。“若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的教育谚语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显然已有失偏颇,教师的知识储备应该像源头之水,取之不尽,或像长流水,常流常新。教师所储备的知识内容应是新鲜活水,永远处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之中,那些过时的,陈旧的知识需要及时更新。
  因此作为职校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还应掌握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只有对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并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才有可能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的进展状态,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不要把知识讲错上。
  职校语文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与积累教育学科的知识,与以往教师具备的这方面知识不同的是,素质教育中的教师所具备的这方面知识不能只局限于一般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还应该具备一些教育哲学知识,教育管理知识,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选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决定了职校语文教师必须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只有这样,才会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身学习的价值,从而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得到充分发展。
  江宁,江苏张家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