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陈媛媛 黄安云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高校教育改革中的焦点话题。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各高校普遍开始了有关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但从总体而言,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软肋”,其发展状况还不尽如人意,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本文从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探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与途径。
  
  一、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思想定位模糊
  人文素质教育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定位不清,其重要性和基础性地位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和深刻理解,在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位置和功能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部分高等院校强调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塑造,片面单一的理解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人文素质教育无法全面系统地贯穿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
  人文素质问题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精神的塑造。早在1941年,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在《大学一解》中认为人格可以分“知、情、志”三个方面,但如今的教育偏重“知”的灌输,不重视“情”与“志”的培养,导致“习艺愈勤修养愈远”的状况。人文素养旨在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或典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大学教育不仅仅使大学生学到一门专业和技能,而且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二)教学内容观念混淆
  人文素养的内涵应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方面。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而人文行为表现在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上。其中,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的塑造是人文素养的核心,但部分高校将人文素质教育简单等同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误以为只要开设了人文课程,就等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育方法简化单调
  人文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的人,因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教导大学生理解普遍的人性、感悟人生的哲理、追求美好的精神境界尤为重要。现在大学中有关人文素质的教育还以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为主,局限于人文知识的宣讲和介绍,缺乏师生间的充分沟通和广泛对话。
  
  (四)教育主体能动性缺失
  在教育体系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大学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大学校园中的人文精神面对浓厚的商业气氛的考验和侵蚀显得不堪一击,世俗化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主导着大学生的自我选择。很多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没有分数、奖学金和证书有用,人文课程对自己的前途没有太大的实用性。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与缺失,人文素质成为不被大学生关注的边缘性话题,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和途径
  
  (一)明确教育目的
  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途径,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修养程度、形成人格的过程。人文素质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即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素质,它在教育过程中自然也应处于核心地位。《四书·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大学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如何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达到崇高的思想精神境界。美国芝加哥大学前校长赫钦斯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发展人力(manpower),而是在发展人道(manhood)”。[1]高校在传授给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重在进行精神引领和人格教化,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管理和各种教学活动之中。
  
  (二)科学建立人文素质课程教育体系
  丰富的人文知识的熏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内在条件。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不可回避囊括各科学的通识教育问题,有学者指出:“大学通识教育与其当做一种课程理论的观点来研究,不如视为一种人文主义教育目标的立场来探讨,这样更容易把握到它的本质。”[2]人文素质教育强调大学生知识视野的全面性、平衡性、不偏不倚。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建立科学的人文素质课程教育体系绝不仅仅是增加若干门人文课程而已。各高校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课程理论,结合自身特色和学科优势,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进行系统整合优化,逐步建立跨越多学科的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群,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使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更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人文精神的塑造主要来源于教化。大学教师担负着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心智的重要使命。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大学教师必须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科教师的职责的观念,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读一些由著名科学家写成的人文与科学精神紧密结合的文章,作为向导,促使思考,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在教学中教师将自己有关人文研究的成果和知识引入到对具体专业问题的分析中,将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相结合,不仅传授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通过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展现科学知识范围以外的亘古不变的人性、人情、真理。北京大学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最广为人知的并不是他高深的学术造诣,而是他身上秉承的传统的人格理想和古典的美学精神,他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和良知,深深感染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再次,就高校而言,大学要积极推进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组织教育者的再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如请名流大师讲学、组织观摩课、以老带新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使大多数教师具备人文教育的能力。
  
  (四)营造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人文氛围
  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学术气氛是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的外在表现,它将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课堂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外延伸,灵活、自由、开放,具有课堂教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各高校根据历史发展和办学特色营造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氛围,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清华的古朴典雅和求实严谨,北大的自由开放和兼容并蓄,这些百年老校在历史文化积淀下形成了稳固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浸润其中,终身受益。
  
  (五)引导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自我教育意识
  在大学生心理、智力、人生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的重要时期,大学教育无法回避人的心灵需求、人生目标、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等领域的东西。虽然整个社会风气、社会价值体系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但大学有义务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人文素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和潜在影响。各高校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探索富有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实现途径,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按照自己内在的需要去塑造自己,发展个性,重塑人生理想,规划未来,建构自己健全的人格和意义世界。
  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有些学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做法。人文素质教育本身是复杂、多元、长期的,但人文素质教育也是有规律性的,它是一种综合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是全方位、立体、开放性的过程,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协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当前我国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未来的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具备和谐的人文精神的大学生去创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注释:
  [1]郭为藩著 转变中的大学 传统、议题与前景[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10
  [2]龚鹏程著 大学教育与人文精神[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21
  ·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规划项目“人文教育与大学生专业成才关系研究”(项目编号:06AIL0100018)研究成果之一
  陈媛媛,女,湖北松滋人,湖北经济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教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媒介文化。黄安云,就职于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