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文学教育
作者:陈金明
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是指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学校教育当然承载着培养学生理性发展的任务,这是不言而喻的。而作为现代的青少年学生,光有理性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感性方面也有所发展。许多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都谈到了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渗透力,在情感上对自己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当前,物质的进步与民族精神之间的极大不平衡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膨胀的物质及其文化挤压着人们的心灵。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粗鄙了,除了金钱和时尚,对别的都没有兴趣。甚至看到令人心动的美好事物也毫无感觉。文学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情感价值。我们重视文学教育,不是要求人人成为文学家,但是人人都应接受文学教育,这是现实社会的强烈呼唤!
文学的思想内容,是靠艺术形象表达出来的。一篇篇文学作品是由书画同体的优美汉字组成的,其中倾吐着作者认识世界、感悟人生的思想、情感、智慧,文质兼美、相辅相成,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学的凭借、样本,须认真解读、品味、体悟。而学生从文学作品当中直接接触到的是人物、事物、环境、生活等感性的东西,并不是抽象的规则、概念、定义、定理。这是文学有别于数理学科的地方。我们所说的美育,就是引领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领悟、体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人的生存感受主要是情感体验的结果。你是否愉快,是否幸福,并不完全靠你的理性和逻辑判断,而是依赖你的体验。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参与校园文学的实践活动,正是通过对瞬间人事情理的感受与体验,引起心灵的共鸣,体验到某种人生情感的极致,从而更好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建构一个人的精神生活的底蕴。
还有,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往往是容易被人们所忽略。思维,一般可以分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文学乃是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是借助感性的形象思维。而想象、联想,又可说是形象思维的细胞。作家的开放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加上读者的丰富想象力,两个想象力的撞击往往可以产生创造力的火花。因此文学作品最足以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苹果落在地上,引起牛顿海阔天空的想象,进而产生万物有引力学说;瓦特看到水壶喷气,又是海阔天空的联想,从而发明了蒸汽机。文学有助于发展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这一点至关重要。实践表明,人的感性能力在创造力的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许多西方国家都把小学艺术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课程来看待,它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需知,文学意味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最鲜活的智慧。从这一层面上说,无论怎样强化文学教育,促进新一代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发展都不为过。
陈金明,男,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