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作者:张玉枝
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在学科教学中落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育。语文作为中学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无疑应承担起自己在落实人文教育中的应有责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主要的弊病是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应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去。写作作为高度综合的语文教学活动,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在学生的作品中,显示出学生内在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个性差异,折射出写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等。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细微之处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人文素质发展双丰收。
一、关注社会生活,培养人文情感
人类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发展至今,人文主义的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报告中经常提到今天的人文主义是“新人文主义”,它以科学的人道主义为标志。其人本主义色彩表明,它是关心人以及人的福利的,是关心人的社会生活的。所以人文教育必须建立在对社会生活高度关注的基础上。
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的社会生活犹如一个万花筒,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章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许多学生的作文过多地把视线锁定在学校和家庭的狭小空间内,难以投向沸腾的社会生活。一个真正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学生,应该和时代的心跳连在一起:为农村解决不了温饱的农民而忧心忡忡,为山区失学儿童潸然泪下,为社会道德沦落而焦虑不安,为信仰危机而振臂呼号。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价值、命运、权利的思考是为文的要义,失去了这些,我们的作文就少了几分动人心弦的力量。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视线引向社会生活呢?
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关注时事动态。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重大的社会转折都透露出社会进程的焦灼和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如在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之后,我就立即让学生以此为话题在日记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激动赞美之情,从而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现状,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发奋学习,报效祖国。其次,引导学生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人文思考。教学中,经常引入一些热门话题,让学生评论思考,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的探索精神。如就高校中的各类刑事案件频发现象,在课堂中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学历和道德水平成正比吗?德育和智育哪一个更重要?一个合格的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在讨论中激发起学生对社会进程中“危机”一面的深层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自己的作文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潜移默化中就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含量。
二、阅读名著名篇,吸纳人文精华
因为人文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在未来给学生提供一种未来安身立命的东西,他们必须学会从人类已有文化精华中去吸取培养自己人格与灵魂的丰富养料。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
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诵读我国的古典诗词,体会诗人忧国忧民,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的人生哲理与人文精神,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道德的教化,不断提升自我品位。其次,在阅读中品味人文精神。在教读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一文时,要求学生补写出有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和事,即为中心论点补充论据。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等。学生在大量搜集和阅读的过程中,即拓宽了知识面,丰富了文化底蕴,又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思想,感悟了人文精神之美。语文教师有责任在培养学生各项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指导学生在经典名著中不断汲取营养,寻求自己的精神依托,在文学的永久魅力中构筑永恒的精神家园。
三、开展社会实践,体察人文精神
教师要善于通过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体察社会,体察生活,丰富人文情怀,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从而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为了不让学生在作文时陷入“无病呻吟”的误区,我们举行了不同形式的作文实践活动,即通过学生实践来进行写作训练,给学生提供大的写作舞台和空间。我们的实践作文正是让学生高度张扬个性--思想的个性、情感的个性、体验的个性、语言的个性,在实践活动中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体味、感悟细微之处的真善美。如组织志愿者到社区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到名胜古迹去览胜、写生。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满足了学生的活动需求,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外面世界之新奇,又掌握了第一手写作素材,增加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而学会用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一切。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生活的投入,一次视野的扩展,一种情感的体验,一段思想的磨砺,一次道德的自我完善。
四、写好作文评语,体现人文关怀
作文评语是语文教师和学生间联系的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师生间重要的互相反馈途径,是评价机制具体的表现。教师的评语风格也是学生了解你的窗口,学生喜欢有修养大度的教师,这样能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一般来说,学生喜欢带有人情味的评语,即商量、关爱、幽默和睿智的语气,而不喜欢教训人的、武断的、生硬的语调。当学生喜欢了教师的评语后,评语的作用就不仅仅是修改作文本身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由“亲其师”进而“信其道”了。通过既实事求是,又充满鼓励与期望的评语,使学生体会到老师良苦的用心和热切的期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感到老师时刻都在身边温暖着自己。使学生更热爱作文、热爱老师、热爱这份师生间的情怀,这既是师生交流中人文关怀的自然效果,也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追求的人文教育目标之一。使人文教育以我们自身的实际行动,时时处处、自然地体现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之中,寓人文教育于无声。
总之,现在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积淀少得可怜,更缺少一种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他们很少用一种文化的眼光去看待教科书的各种知识,去观察分析认识周围的世界,更少自觉地去培养自己的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这就造成了现在中学生文化上和精神上的贫血症,好比一个少年巨人躯体虽然高大,但智力能力跟不上,精神空虚和麻木,让人感到很不协调。所以,在中学各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学科的作文教学中对现在的中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感染势在必行,对他们进行综合人文主义教育势在必行。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同时还是落实“新课标”要求,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使他们在练习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形成热爱美,欣赏美,并自觉地去塑造和追求心灵的美;培养学生的热情和细腻的感情,使他们成为性情中人,拥有对祖国、人民、家乡和他人的丰富而又持久、浓烈而又甘纯的感情;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自觉思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关系,敢于挑起为国家和民族强盛而奋斗的历史重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自觉地通过自己的各种教学活动,尤其是作文教学,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艰苦而又细腻的工作去培养学生的文化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完善学生的人文精神。虽任重道远,但责无旁贷,为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和新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玉枝,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