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关于汉口方言的历史演变
作者:陈 娟
一、汉口话[η]声母字的历史演变
1、明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明末首批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创制了精细的罗马字汉语拼音方案,记录"官话",反映了明末以南京话为基础的汉语标准音。从地理位置看武汉可以归属到南方系官话方言中,利玛窦的语音材料可以作为考察明末武汉语音的可能性参考。利用其材料,可以发现[η]声母正在消变。中古疑母字在明代官话中正处在剧烈的消变过程之中,开口呼和齐齿呼的音节前的疑母尚未完全消失,影喻母字在明代以前已是零声母了。
2、十九世纪下半叶(清末):根据美国人J•A•Ingle《汉音集字》(1899)(原书采用一种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现参照朱建颂改写的国际音标)中记录的语音材料,武汉方言中绝大多数影、疑母字仍保留[η]声母,只有少数影、疑母字[η]声母逐渐丢失。如中古果摄一等疑母字如“鹅我饿阿窝讹卧”,山摄开口一等影母入声字如“遏”,宕摄开口一等疑影母入声字如“鄂恶”,江摄开口二等入声字如“握”等,以及通摄开口一等疑母入声字如“沃”等则发生了变化,改读为零声母[O]。
3、二十世纪上半叶:根据赵元任《湖北方言调查报告》(1948)材料显示:武汉方言中韵母uo(零声母)变为o,并且分化为零声母和[η]声母,除《汉音集字》中记载的果摄一等疑母字“涡莴窝卧倭”等早已读为零声母外,“恶鄂遏饿鹅蛾讹我”等又变读为[η]声母。零声母开口呼的字,仅限于拼ω韵母(二尔而耳贰饵日),个别a韵母(阿姨),此外都是[η]声母。如:哑[η]、鹅[ηo]、哀[ηai]、袄[ηau]、藕[ηou]、淹[ηan]、恩[ηe]、昂[ηag]。
4、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王立(2004)语言调查结果显示了语音的简化趋势。起初声母丢失速度较为缓慢,只在少数影、疑母字上有所表现,之后丢失速度逐渐加快,年轻受访者[η]声母字出现率极低,仅有5%-8%,同时大幅度出现零声母[γ]音字(如额呃厄扼)。[γ]音字的出现标志着普通话语音成分开始进入汉口话,汉口话向普通话靠拢的演变趋势由此显露。
二、汉口话[η]声母字读音变异原因分析
1、语言内部发音机制:隶属于北方方言区的汉口方言受到开口呼零声母发音的影响,[η]声母逐步丢失且速度越来越快。从发音条件来看,开口呼零声母的发音明显要比后鼻音[η]声母省力,为人们的言语交流提供便利且易于学习。而后期部分[η]声母与韵母[γ]相拼演化出的[η][γ]音字则可以从发音部位相近来解释,二者都属于舌面后音,[η]属于舌面后浊鼻音,[γ]属于舌面后浊擦音,可能由于发音部位的相近而产生ā变异。
2、地理环境导致方言接触:就地理位置而言,汉口很早就成为多种方言交融的地区。巨大的人流、物流促使多种方言在此融合,方言间的交流和影响加速了汉口语音的变异。
3、国家语言政策: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推广普通话的工作,自1955年10月以来相继公布了一系列有关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出版大量具有规范字音作用的语文工具书,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强化指导,客观上为人们学习使用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提供了条件。同时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思想素质的不断提升,普通话的使用在民众中不断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赵元任、丁声树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1948年
朱建颂 武汉方言研究 武汉出版社1992年9月
黄群建 湖北方言文献疏证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王立 汉口话[ η]声母字读音变异及其原因探析 语言文字应用 2004年2月第一期
陈娟,女,湖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