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文学教育与文学阅读
作者:徐一周
二、阅读的三种形式:读书、读图与看网
文学阅读的三种形式的差异源自于其传播媒介的不同所致。从文字能够印刷在纸张上以来,纸质印刷的方式一直主宰着人们对阅读的定义。也的确产生出许许多多关于阅读的美好回忆,出现过不少关于文学阅读的无穷魅力的神话。青灯黄卷式的阅读,一字一句的心领神会,或者阅读之中的掩卷沉思、回味无穷,与作品中的人物或者作者的“神与物游”、融为一体、高度共鸣的确一直是人们的文学阅读的最高境界。这便是长期以来文学赖于存在的阅读前提。可以说没有印刷术的发展和纸质文学作品的阅读决不会有现代的文学。只要回顾一下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在十九世纪的西方文学中经常看到那些贵妇人们手执长卷,品味阅读,对作品评头品足,对作家或褒或贬,对文学现象或弹或赞,其实都在推动着文学的进程。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传播途径,也改变了文学艺术存在的方式。波兹曼曾经以电报的出现为例做了分析,认为电报的出现消除了州际界限,消灭了地区的概念,把整个美国都纳入了同一个信息网络之中,从而使统一的话语成为可能。但是随之而来的确实信息的过剩,信息的无聊、表现的无力和形式的散乱。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写到的“我们匆匆地建立了从缅因州通往德克萨斯州的磁性电报,但是缅因州和往德克萨斯州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需要交流……我们满腔热情地在大西洋下开通隧道,把新旧两个世界拉近几个星期,但是到达美国人耳朵里的一条新闻可能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6]
这种情形放到今天的网络条件下就更加无需证明,举目皆是,甚至比公主得了百日咳更加无聊一百倍一千倍的信息都多如牛毛。也可以说,在今天,文学的载体除了传统的书籍,还可以有其他比如网络、图等。人们的文学阅读除了读书之外,还可以读图和读网。
读图是上个世纪末曾经很流行的阅读形式,以至于有所谓“读图时代”的说法。不少学者还曾经很深入地探讨过诸如“读图时代的文学处境”等一类的话题。读图时代的形成主要标志有二:一是影视业的空前繁荣,一是卡通画的泛滥成灾。即便是纸质的媒介,也出现了大量的绘图本、图文本“图说”作品。视觉世界正日益成为与文字世界相抗衡的重要的存在。
其实,读图也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读图在历史上可以追溯得很远。在文字还没有产生之前,我们的老祖宗在长期的狩猎、耕作过程中,把和自己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画在石壁上,这时候,人们无疑只能是读图。有了文字之后,图画也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相反,依然一如既往地出现在各类文献之中。以至于有“图书”一说。所谓“图书”,无非是有书有图。不管是“左图右史”还是“上图下说”,或者典籍中大量插图的出现都是如此。但是,以图为主要阅读对象,或者读图的新高潮能够出现,无疑是上个世纪末的事情。1989年,北京三联书店开始出版“蔡志忠中国古籍漫画系列”和“蔡志忠古典幽默漫画系列”,就有引领读图时代新潮的意味。后来所谓“老照片”系列图片更是将开拓了读图的心空间,它读图引向历史——以图像解说历史。此外,一些明星们半是图片半是文字的出版物则更加为文学的读图热潮推波助澜。明星们身上特有的光环效应以及漂亮的照片、图画,还有他们通过水平参差不齐的文笔所展示的独特的生活,为满足大众的“窥探”欲望打开了一条门缝,也为这股读图热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还有许许多多电视连续剧的热播也加剧了读图的发展。
与读文字相比,读图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文字符号是以概念为基础的,它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可能会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变形和损失。相对而言,读图能更有效、更真实、更形象、更直观性,对读者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的要求远不如文字要求高。同时形象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阅读起来更加轻松和快捷。所以上个世纪80年代,电视剧《红楼梦》一经播出立即能够红遍大江南北,这跟电视形象的直观性无疑是有一定关联的。但是,过于直观,也许又会影响人们对文学形象的想象,也会影响文学阅读的效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窒息文学的生命。
比读图走得更远的是读网。严格讲起来,读网已经不再是“读”而应该叫看,所以一般情况下,叫做“浏览网页”。这是伴随着互联网和新的光电出版物迅速普及而出现的。它标志着传统的纸质印刷文本已不再是文学传播的唯一途径,人们的阅读也不再仅是读书看报,而既指向纸质印刷文本,也指向网络和电子文本,甚至影视文本;阅读的目的也从原先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转向为了搜集处理信息;人们的阅读从精读诵读走向了泛读速读;纸质媒体的阅读率不断下降而网络阅读率则不断攀升。以下两组数据颇能说明问题。一组是2003年我国识字者的图书阅读率为51.7%,比2001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比1999年下降了8.7个百分点。1999年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只有3.7%,2001年为7.5%,2003年发展到18.4%。五年来,网上阅读率以每年递增80%的速度增长,2003年比1999年高出10.9个百分点。[7]二组是2006年4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对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进行初步发布,这个在2005年底至2006年初期间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识字的成人群体中,2005年有51.3%的人连一本图书都没有读过,这一比例首次超过半数;而且,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而网络阅读率则大幅增长。以至于有人发出“网络时代何人依然恋书香”的感叹。[8]这里的阅读状况其实也反映了文学的阅读现状。因为文学类图书一直以来都是读者接受程度最高的图书类别,也是在读者已购图书的市场份额排行上位居前列的。
网络对传统阅读的冲击更大。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网络阅读具有很鲜明的特点。
一是信息组织超文本化使得网络阅读环境拥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不仅可以使阅读者快速、有效地获得知识内容,而且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的阅续需求。
二是信息传递即时性和当下性。它可以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被编码后能以极高的速度传递到世界各地,保证阅读者可以即时接收到最新的信息动态。同时网络阅读更像电视图像一样,更直接,具有当下性。
三是信息资源开放性使得网络资源作为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能够对所有人都开放的。而且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为成千上万的阅读者没有限制地同时使用,而且还可以使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资源加入到网络资源库中,供大家共享。
当然,网络阅读也由于上述特点而存在着不少弊端,比如由于海量的信息使得阅读者忙于浏览网页,变成“快餐式阅读”而缺少思考回味的条件;由于多媒体的加入变得直观形象之后减少了想象的必要;由于过分的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入因此显得鱼龙混杂,好的作品也可能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也可能会使别人的评论而影响到自己的写作。
按道理说,阅读形式的多样化应该使得文学阅读越来越成为可能和容易。但是,有时候,看看文学教育似乎越来越边缘化,又会让人觉得问题也可能没有那么简单。但是不管怎样,重视文学阅读的重要性,适应文学阅读环境的变化,注重研究当下的文学阅读新形式的利弊,对于实现文学教育目标,使得文学教育能够成为一种现实而非虚无飘渺的幻想无疑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20.
[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9-40.
[3][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3.
[4][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8.
[5][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
[6][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7.
[7]尚飞.读书读网都是读[J].编辑学刊
[8]王小溪.网络时代何人依然恋书[N].文摘报,2006-04-27
徐一周,广西玉林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