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文本类型与阅读方法的选择
作者:祝泉洲
4.社会科学类
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把握文章的观点及价值取向。社会科学类文章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明显的,阅读时要弄清文章的基本观点、作者的审美倾向、价值取舍。
注意概念的种属关系及相关相近概念。社会科学类文章,主要是说理或介绍最新发现最新研究成果,这当中自然就有新的现象新的概念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弄清这些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而认清说明对象的本质内涵。
准确区分事物内部的逻辑关系。部分与整体,已然与未然,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有据与凭空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教育是的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文学审美是体现语文学科区别于自然科学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文学教育应该有其独立的目标、内容,有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过程,其核心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任务,《新课标》指出,"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围绕这一目标,文学类文本阅读方法应遵循以下途径:
1.分析综合
即理清思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然后再理清思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文章要点,提炼文章主旨。
思路就是作者构思行文时思想发展的路线,它是作者在脑中经过分析、综合、加工,形成观念、态度和情感的思维过程,是文章的内在脉络。只有把握文章的思路,才能了解作者的思想认识过程,才能了解文章的整体构思,才能了解文章表面层次下所蕴涵的深刻主题。
阅读文章需理清思路。理清文章的思路是有法可循的,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理清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理清文章段落层次的安排;理清文章的行文顺序;理清文章中的铺垫照应;理清文章的情感倾向等等。
概括文章的要点,提炼文章的主旨是理解文章的主要环节之一。如何概括和提炼?这要根据文章不同的情况,运用联系思维的方法,或从文内找信息,或从文外寻背景,或从人情事理上进行思考。这样才能比较准确而迅速地把握语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鉴赏评价
包括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鉴赏能力的重点要求,是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要求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契合,情感与思想的交融,内容与形式的并重。审美能力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学生通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对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就会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视角的转换,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文学鉴赏的更高要求,就是对作品作探究性的鉴赏和理性思考。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经典,往往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需要进行超越性的、深层次的解读。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作家的情感,不是纯粹个人化的情感,它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甚至通向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作品所隐含的作家博大深沉的心灵世界,非常值得引导学生去探索。
3.探究质疑
是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教学中要突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中国根的中华民族优秀后代,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民族文化又以中国历史上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为精粹,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其根本意义在此。通过学习古代作品,特别是诸子百家、史传文学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构建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非理性特点,尤其是瞬间或偶然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甚至允许学生“突发奇想”,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
但是,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时候,也不能过分地追求标新立异,离经叛道。作品的不确定性不能理解为“任意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不管是一千个还是多少个,总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是麦克白或李尔王。一定要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联系作品时代背景、作家经历,深入解读作品,不能脱离作品中心。
祝泉洲,安徽太和一中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