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作者:葛松超
意在暴露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的《狂人日记》更是披露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认为仁义道德就是吃人,发出了这“人吃人的社会,不知何时才能完结“的忧愤,作品通过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人狂人的疯话“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进行着思考和探究,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反传统的质问,振聋发聩,催人猛醒。在引导人们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整体认识和批判之余,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为民族的现状、前途的忧心如焚和改造与复兴我们民族精神的希望。狂人的思想随着情节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反抗叛逆的性格愈加坚定,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勇猛的反封建战士的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品中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表现了作者改良社会、渴求革命的思想。
四、中国农民质朴可爱、正直无私,有着美好的心灵,从农家子弟的身上,鲁迅汲取了革命的力量,充满了改良社会的信心。
从对中国出路的彷徨,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思索、呐喊,鲁迅的思想有了更为深远意义上的飞跃。小说《一件小事》,塑造了一位正直无私、充满爱心的人力车夫形象,劳动人民的品德让“我”思索和反省,使“我”对劳动人民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冲击着“我”,使“我”看到了自己的自私、冷漠,看到了自己“皮袍下面藏着的‘小’”,“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个勇气就是与封建社会斗争的勇气,这个希望就是对未来社会充满自信。正如鲁迅所说要“一面结清旧帐,一面开辟新路”。③在新旧交替之际,鲁迅完成了自我解剖,终于找准了前进的道路,成为一位在新路上探索的勇士。
对革命的信心,对未来的向往,贯穿在鲁迅作品中。《故乡》中,鲁迅把希望寄托在宏儿、水生那些下一代身上,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他对新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也很迷茫,但也很坚信。“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月下瓜地是他理想中的故乡的象征,再现这一景象就是重新燃起作者对故乡的未来,对新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孔乙己》一文的结尾,对孔乙己命运没作交代,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在体味孔乙己悲剧的同时,不难探寻鲁迅的匠心独运。虽说孔乙己在那样的冷酷的环境里必死无疑,但是作者不愿让孔乙己这样的死去。作者希望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让孔乙己能生活下来。酒店的小伙计“我”就富有同情的认为孔乙己“已经不成样子”,且“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我们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体会“我”牵挂孔乙己的心情,不难读出作者的希望与对新中国必将到来的信心。
鲁迅改良社会进行民主革命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他对美好未来有无限的向往,充满了信心,因为他从劳动人民身上领略到了许多可贵的品质,他坚信农家子弟的美好心灵就是改良社会坚实的基础。小说《社戏》中鲁迅把江南农村的美景描绘得令人陶醉,农家生活更让人向往。“我”在那里得到了种种优待:钓得的虾照例归我吃;许多小朋友伴我游戏;我盼望看社戏,八叔借给我们航船;去看社戏,小朋友们陪同我在舱里;看社戏时,桂生为“我”去买豆浆,双喜他们为我讲演戏文。偷豆子的情节更让“我”体会到了农家子弟的好客与无私。憨厚质朴的“六一”公公竟不因我们偷他家的豆子而恼火。所以社戏虽不那么好看,但“我”却遗憾不再能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留恋的不是社戏本身,而是留恋那里的人们,农家子弟的美好心灵深深的感动了他。鲁迅以浓墨重彩勾勒农家子弟的形象,是因为他从劳动人民的身上燃起了改良社会、进行民主革命的希望。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在极端恶劣和困难的条件下,鲁迅以无产阶级的坚定性和革命精神,引领着许许多多的勇士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如实地描写了旧社会的丑恶、罪恶和病根,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深刻暴露与批判了封建的旧社会,对人民群众尤其对广大农民的生活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关注。他的作品凝聚着对中国命运、出路的深沉的思考,表现了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追求。
鲁迅的文章再现了旧中国农村的现状,反映了中国农民生活的水深火热,启示着人们应当勇敢地摧毁这无情的社会,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提出了疗效国民精神的必要,警示了民众的麻木,批判了旧思想、旧道德。从他塑造的众多的农民形象中,我们还清醒地看到了反封建战士的形象,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对革命的思考和向往。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对伟大祖国的情怀和他的作品一样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
①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②鲁迅《且介亭杂文寄<戏>周刊编者信》
③吴凤祥《论鲁迅小说人物内在精神冲突》
④鲁迅小说《故乡》、《社戏》、《祝福》、《一件小事》、《阿Q正传》、《孔乙己》、《狂人日记》
葛松超,江苏射阳县黄沙港初级中学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