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全球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学

作者:李定清




  与动态开放性相关的是民族文学间平等的对话姿态。尊重其他民族人民对其民族文学的自尊,以宽容的精神倾听发自其他民族文学的声音,以多元的价值观、平等对话的姿态建立民族文学间的联系与交流,是实现文化共享的基本前提。剔除我——他、主——仆、中心——边缘、强势——弱势等僵化的二元对立认知模式,消除“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既关注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与互补性,又正视民族文学的差异性与沟通性,为民族文学提供一个互相看视的平台,使比较文学成为民族文学间进行建设性对话的桥梁。
  
  三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跨学科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学科间的渗透、互补和汇通更加内在和普遍,在流动开放的状态下沟通不同的文化体系,不断扩展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
  尽管雷马克最早将跨学科列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认识阈限的制约,也由于不同学科在思维、表达等方面的差异,跨学科研究一度遭到人们的普遍质疑。理由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不同学科缺乏真正的可比性。这种观点认为,跨学科研究不能在保有文学的主体性的同时,也能使学科间保有各自的价值中立,所以,任意的、缺乏真正学理依据的泛泛比较,只能使比较文学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从而伤害了比较文学的科学品质。概而言之,这种观点是以学科自闭的理念在认识比较文学,而没有考虑到人类活动的整体性和内在一致性。其实,人类活动本身是互相联系的,没有联系,可以说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学科是近代科学的产物,依托于人类理性的高度发达。在当下,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人们对学科的认识处于悖论之中。一方面随着科学的演进,学科分类越来越严格,越来越细密,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贯通性,学科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渗透、互补和汇通现象十分普遍。正是后者,为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打破孤立的学科研究,倡导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学理依据。跨学科研究的目的在于,“将文学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通过考察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作用,使文学的本质内涵得到更充分的展示,从而更好地揭示出文学发展的方向”。
  近十多年来,随着文化研究的勃兴,文化从背景走到前台,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受其影响,文学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中外文学发展史上,关于什么是“文学”或者文学是什么?是一个人们必须回答但其答案又各不相同的问题,这一情状终而使文学成为一个内涵逐渐明确但没有清晰界限的艺术门类。在今天,“文学”的这种状况使其变得更加难以界说,在抽象方面它可以接近哲学,在具象方面它几乎模糊了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例如法国新小说派那些没有人物、没有传统情节结构的作品,在19世纪批评家眼中几乎不能算作文学,但今天却成为人们研究的经典。正是文学观念的这种开放性,在使文学不断获得新的滋养与发展的同时,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本质根据。拿文学与哲学来说,在功能和目的上,它们相似,都是探讨人生的手段;在阅读理论上,文学与哲学位置可以互换,对哲学著作的最忠实阅读时将其作为文学作品来读,寻找虚构、结构和其间的隐喻。反之,对文学作品最相宜的阅读则是采用哲学的姿态阅读,梳理其与作为内在根基的哲学命题之间的关系。
  当今的科学技术全球化,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也改变着文学的面貌。“面对二十一世纪新人文精神的发展,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可能会更多地集中于人类如何面对科学的发展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挑战”。文学与科学的关系呈现出新的景象,
  计算机、多媒体以及互联网等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前驱,已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发展和应用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在电脑上书写不仅使作家的书写方式发生变化,而且影响到作家的创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构思和写作趋向于同步,“复制”和“粘贴”功能使拷贝、拼贴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大量运用,对其他文本乃至超文本的借用成为作家们得心应手的创作方式;此外,输入法的特点使谐音、多义乃至符号语言的运用在作品中屡见不鲜。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文学的载体呈现出革命性变化,它又一次冲击纸质文学,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在网络技术支撑下产生的网络文学,使世界各地的文学产品共生于一个载体之中。网络文学以其全新的技术特征,形成不同于传统书面文学的新特点。就创作、接受主体言,在网络上,人人都成了参与者,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作品,或者读写、批语和修改作品。作者与读者的界限日趋接近,创作由专业化走向平民化。这种创作、接受主体的改变,给文学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因素,审美趣味变得多元化、私人化,并形成一种简洁的、时尚的、符号性的网络语言。并且,网络作品不再是稳定的存在,而是流动的,永未完成的。这种新文学样式在不断冲击着既有的文学创作规则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拓着文学的表现空间,引起人们对文学存在方式和意义的新思考。
  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的影视文学,拉近了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它综合运用光、影、声结合的技术,逼真形象地表现文本,并以极为直观、方便的欣赏方式走进千家万户。影视文学的传播方式和对受众的覆盖面,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难以与之抗衡的。虽然影视与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创作方式、表现方式、存在方式和受众接收方式以及对受众的要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但影视与作为“母本”的文学仍有割不断的联系,其沟通的基础在于它们都需要叙述。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是影视艺术产生的重要基础。在影视文学的冲击下,文学创作处于不断翻新之中。法国小说理论家萨洛特曾说,小说之所以成为次要艺术,是因为它固守过时的技巧。文学必须尽可能地创新(包括外在的形式、表现技法和内容等)才能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西方现代小说和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小说创作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
  文学与影视的互动,也正在改变着书写文字的语言和结构。影视的语言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画面,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足以抵得上千言万语。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虽然讲究炼字炼句,但毕竟有大量的记述和描写。如何凸显语言的魅力而又不失简洁,是文学应对快捷性的影视冲击的策略之一。与此同时,创作中尽可能地去掉概述和评论,推崇省略和空白,也成为一些小说家自觉追求的目标。此外,影视中灵活的镜头转换也给小说的叙述技巧以很大的启发。从叙事学的发生史看,电影理论为叙事学提供了灵感和实践。今天的小说形态日益简练,呈现出由侧重描写到走向展示的变化趋势,这与影视的冲击和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无不相关。
  由是观之,文学与其他学科,就像两位登山者,他们从不同的路径向山顶攀登,经过艰难曲折的穿行,最终会师于山顶,其间的关系更加内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这也昭示着跨学科研究的价值,打通整个文化领域,通过比较和综合,促成文学与其他学科会师的早日到来。
  
  四
  
  在全球化的今天,由于民族文学研究、跨学科研究的文化研究趋向,使学科定位问题再度成为比较文学建设中应首先解决的问题。因为学科定位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随学科发展而深化完善,且不断表现出自我更新的契机。事实上,目前我们的比较文学学科定位是滞后而不准确的,存在较大问题,问题的焦点在于在当下语境中比较文学到底研究什么才能确立其科学的学科品质,适应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
  从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看,在比较文学学科确立之初,民族文学之间的文化关系就成为其关注的中心。法国是比较文学的故乡,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确立的可比性基础是文学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和接受方式、接受效果等等文化因子是其研究的重点。在法国学派看来,“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所强调的事实联系其实就是文化联系,“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韦勒克曾形象地称法国学派研究的是“文学的外贸”。作为对法国学派的反拨而出现的美国学派,尽管提倡立足文本的新批评,信誓旦旦地表示必须面对“文学性”,但在实践层面却抛弃了新批评的主旨,更具文化研究品味。他们倡导的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不仅径直从文学走向了文化,而且把法国学派所标举的文学关系也被抛在一边。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