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巴比伦富翁的理财课》的写作艺术

作者:薛丽君




  财富就像一棵大树,其实是从小小的种子开始长起来的。你所存的第一个铜板就是这粒种子,它将来很有可能就长成了财富大树……
  ……
  一本谈致富理财的书,却能如此妙语警句迭出,直抵人性深处,充满了人文关怀,蕴藏着耐人咀嚼的哲学意味,实在是难能可贵!而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此书具备了钻石般的品质,获得了恒久的魅力,得以在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显得卓尔不群,高贵而典雅。而这一切,追溯起来,皆缘自比喻!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能够找到比喻是相当难得的事情,因为这是唯一无法向他人学习到的本领。这是天才的标记之一,道理在于,要说出很好的比喻,就要认出事物中同类和相似的地方”。
  擅长比喻的人是富有洞察力的人,是善于对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进行区分与辨识的人,是有智慧的人。
  立足于21世纪的我们,放眼看去,就在自己身边,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在诞生,一批又一批财富英雄在崛起,我们惊叹、艳羡、我们又迷惘、自卑,绝望于信息社会中理财技术的复杂和难于掌握。而乔治·克拉森的智慧之处就在于他认定:时间会变,而规律性的东西不变!陷入令人眼花缭乱、信息泛滥成灾的环境之中的人们忘却的正是最基本、最朴素的财富规律!于是,他将背景推移至四千年前的古巴比伦时代,有意再现了人类古代社会那更加单纯、清晰、纯粹的商业环境,通过讲述其间发生的和金钱有关的故事,以故事寓理,从而达到阐述金钱最基本规则的目的;同时,他打了一个又一个比喻,所用喻体皆是不分种族、不分时代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极熟知的事物和现象,如“敌人”、“朋友”、“奴隶”、“奴仆”、“女神”、“种子”等,拂去现代人因浮躁因自卑因盲从而给财富规律蒙上的迷雾和尘埃,从而袒露出财富真理那简洁、朴素的真面目。
  国内搜狐网的读书频道在介绍《巴比伦富翁的理财课》时,说此书读起来有《圣经》之感。的确,用心体会,不难发现二者确有不少相似之处,如文字极其简洁精炼、人物说话的口气极其庄重而权威,以及为保持这种庄重感和权威性,濒用绝对性词语:“当”、“永远”、“须”等,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圣经》阐述的是人生真理,而《巴》一书阐述的是财富真理,但二者在阐述真理时,都采用了比喻这一方法,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罗普·弗莱曾把《圣经》称为“伟大的密码”(theGreat Code,或译为“伟大的编码”),因为他发现《圣经》从头到尾都是用比喻的或象征的语言来表达的,这些比喻、象征和寓言前后对应、暗中连结为一个丰富而完整的密码系统,不仅为《旧约》、《新约》提供了双重蕴含的叙述模式,而且给后世西方文学奠定了构思、想象和表达的原型基础。国内学者叶舒宪在《圣经的比喻》(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第2版)一书中,系统地研究了《圣经》中的比喻,认为《圣经》中的比喻是较为宽泛意义上的“比喻”,大致包含有三种形式
  一是经文中具有隐喻、象征意义的意象,如“混沌”“方舟”“十字架”等,这些意象源于神话传说, 基于源远流长的人类集体无意识,是保留在文明之中的神话思维时代的语言遗产。
  二是带有说理、劝戒或讽刺目的的比喻性寓言小故事,如“陶匠弄泥”、“两只大鹰”、“稗子和麦子”、“浪子回头”等。这些寓言故事直接体现教义思想,如原罪、救赎、复活等。
  三是《圣经》叙述语言和对话语言中所使用的修辞性比喻,如“神吐气如火”、“你的肚脐像圆杯”、“性欲乃是一种愈演愈烈的火焰”等,较典型地代表了希伯来文学的修辞特色;至于《巴》一书,正如笔者在本文开篇时所言,作者乔治·克拉森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比喻:一是寓言故事,一是修辞性手段。他学习、借鉴《圣经》说理的智慧,举重若轻,借用思维的杠杆,以内涵丰富而文字浅显的比喻去将复杂、抽象的财富真理剔抉得如此明晰、透彻,使得他的《巴比伦富翁的理财课》一书的确有几分《圣经》的风采和神韵。
  薛丽君,河南焦作师专中文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