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多媒体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作者:沈宇翔
四、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由于音乐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因此,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作为情境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就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亲睐。笔者对此亦情有独钟,作过一些探索。如我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欣赏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让学生陶醉于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配以多彩的中秋月夜图,表现出一代文豪豁达超逸、乐观向上的宽广胸怀;有的学生已被那优美动听的乐曲所感染,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首词的兴趣。再如教学李煜的《虞美人》,分析课文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作者作为阶下囚的苦难悲愁、不堪回首故国的愁绪,播放了歌曲《一江春水向东流》,那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听感官。学习歌词《弯弯的月亮》时,配以flash动画,在音乐欣赏中感受作者对故乡一成不变的落后面貌的感叹和忧伤。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时播放《十面埋伏》,那慷慨激昂的战斗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人愿意战死沙场,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学生沉浸在音乐与作品交织构成的意境中,思绪纷飞,情感产生共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激发朗读情感,以读促教。
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课文朗读,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方面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现代的计算机多媒体通过音像把语言文字中描写的情景再现,使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多媒体示范朗读后,学生自然受到感染、熏陶,并很容易理解、接受课文内容,使之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班得瑞的《月光》,一边欣赏着月色和荷塘的优美景色,体会着朱自清淡淡的忧愁及淡淡的喜悦之情,在朗诵者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作者笔下的情感世界,逐渐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试配乐后,朗诵的同学很快进入了意境,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成就感,其他的同学们也都跃跃欲试。
指导朗读时,还可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对一些关键语句、优美段落进行闪烁、变色、下划线等技巧处理,让学生反复品读,深入揣摩,从而提高朗读能力。还以《荷塘月色》为例:随着明月冉冉升起,课文文字动画弹出,伴随着音乐,示范朗读开始。在朗读中,有荷塘上的月色,有月下的荷塘,有曲折的小煤屑路,更有荡着小船唱着歌的采莲女……其中对课文的文眼、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等进行了变色处理,在视觉上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不觉都跟着摇头吟诵。
中学的古诗文,或气势雄伟,或意境开阔,或如大江东去的豪放,或似晓风残月的清婉,本身已独具吸引力,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情境,既能勾起学生自己也要配乐朗读的欲望,又能帮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增强朗读的效果。
总之,现代多媒体技术介入课堂,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无意识下主动、轻松地接受语文知识。如果语文课堂能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就一定能如虎添翼,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姚尚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何春奎:《多媒体教学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王健、 张向科:《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4]陈佳民、柯汉琳主编:《教师教学用书》
沈宇翔,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西樵分校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