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中国饮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作者:袁 甲




  菜锅里炒鹅卵石——不进油盐;油盐不进
  蚕宝宝吃桑叶——胃口越来越大
  炒韭菜搁葱——白搭
  吃了白糖吃冰糖——乏味
  吃香蕉剥皮——吃里爬(扒)外
  (2)谚语中比较常见的有: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吃什么斋念什么佛
  煮饭要有米,说话要有理
  莫吃过量饭,莫说过头话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吃着盐和米,就得讲情理
  不吃黄连不知苦,事非经过不知难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
  
  三、饮食类日用语的文化心理
  
  日常用语里只说一个非常特殊而有意思的字——“吃”。
  “吃”最基本的意思是:在嘴里咀嚼食物后咽下去。在中国人的日常口语里几乎什么都可以用“吃”来表示。
  如:可以用来表示禁受、承受,所组成的词有:吃苦耐劳、吃官司、吃不消、吃得消、吃惊、吃亏、吃罪(承受罪责之意)等等;
  用来表示消灭对方的力量,所以下棋时叫“吃车”、“吃炮”;
  用来表示某一物体进入另一物体,表船体入水的深度叫“吃水”,金属切削时工具切入工件叫“吃刀”;
  表示出了问题必须承担一切后果时叫“吃不了兜着走”;表示没有把握和领会好某人的意图叫“吃不准”;在某一领域受欢迎叫“吃得开”、“吃香”,不受欢迎、不顺利叫“吃瘪”;当一个男人自己不愿意工作,光靠女人养活叫“吃软饭”;当有人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称其为“吃现成饭”;当有人凭着年纪轻有青春魅力赚钱过日子,叫“吃青春饭”;当有人受一次挫折,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分见识叫做“吃一堑长一智”;作为中间人拿人回扣叫“吃回扣”;讥讽那些享受着这一方的好处而暗地里为另一方尽力叫“吃里爬外”;运动员在场上犯规受到裁判处罚时叫“吃黄牌”。就连骂人或奚落人时也会带个“吃”字:吃多了!吃饱了撑的!吃了枪药了!吃枪子的!狗改不了吃屎!吃了豹子胆啦!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
  可以说,“吃”文化已经被中国人发展到了极致,把“吃”和对社会、对人的感情融合到了一块,俨然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作为世界农业最早分布点的中国,我们的先民不仅学会种植水稻、蓄养家禽,酿造美酒,形成异常丰富的饮食文化;同时他们也将这些生活经验转化成了语言,其中的大部分又通过书面的文字长久地保存了下来,在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日常用语中表现出来,组成绚丽多姿的饮食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不可分割之一部分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从其内容角度看到语言与社会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新华大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新华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成语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王常在.《谚语手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
  [6]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7]陈建民.《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8]张立文.《儒学精华·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袁甲,男,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科研处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化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