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五篇大学生习作批阅手记
作者:刘为钦
第三,中文系的教学应该训练学生把握时代脉搏的能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大众心理和社会理想。中国的封建社会,“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2],因而形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格局。在中国漫长的岁月里,“皇帝不肯笑,奴隶是不敢笑的。”[13]“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发出了“科学”与“民主”的呐喊;在外族入侵的情况下,“反帝”与“救亡”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豪情壮志;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一个美好家园”的愿望上升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和“发展”则是全社会的思想主潮。现在已经步入了新的世纪,先进科学技术的诞生需要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合作,需要科研工作者们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科学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更是需要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参与,需要他们对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第二次改造,因而,“和谐”与“创新”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旋律。中文系的学生要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努力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另一方面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去感悟这个时代的精神,去书写这个时代的精神,去张扬这个时代的精神。
第四,中文系的教师和学生要自觉地掌握新的表达技术。在人类历史上,蒸气机的发明,使机械印刷代替了手工抄写;电动机的诞生,使屏幕上的人的图影活动代替了舞台上的人的真身行为。机器和电流使文化人从繁琐的手工抄写和繁复的舞台做工中解放出来,都曾推动过文学艺术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数字信息时代,新的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表达工具,如电视媒体、移动通讯、网络技术、数字图像等。中文系的学生应该熟练地掌握这些新的技术,用这些先进的技术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手段。其实,随着新的科学技术的产生,文学艺术的实践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如电视台站的建立,使屏幕上出现了“电视文学”;手机的大量使用,使社会上出现了“短信文学”;互联网的全球性开通,使网页上出现了“网络文学”。中文系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这些最新的表达技术,使学生成为最新的文学样式的弄潮儿。
王立娟等几位同学的习作正是中文系学生积极参加文学实践的结果,所以,我非常愿意向编辑、向读者推荐这5篇习作。不过,当代大学生的文学实践还应该借鉴和使用新的表达技术,还应该彰显更明确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如果中文系的教学践行了如此的思路和策略,我相信中文系一定会成为一个于学生喜爱,于学术有益,于社会有用的专业。
注释:
[1]段建中:《用不着上中文系》,http://blog.sina.com.cn,2007年3月30日。
[2]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1卷,第9页。
[3]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四月八日在黄埔军官学校讲》,《黄埔生活》,第4期(1927年6月12日)。
[4]杨家英:《是‘修辞’,还是‘表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6期。
[5]上海市教委:《2003-2006年度上海市普通高校本科就业率较低的专业科类一览表》,《东方早报》,2007年7月16日;http://info.edu.sh.cn, 2007年7月16日。
[6]佚名:《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前景的调查报告》,http://eie0101.student.gdcc.edu.cn, 2007年10月18日。
[7]西北客:《写给中文系学生:你为何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http://y.sina.com.cn,2005年12月26日。
[8]仲密(周作人):《平民文学》,《每周评论》,第5号(1919年1月19日)。
[9]钱玄同:《寄陈独秀》,《新青年》,第3卷第1号(1917年3月1日)。
[10]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新青年》,第3卷第3号(1917年5月1日)。
[11]吕不韦:《察今》,《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
[12]陈子展:《雅颂选译》,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6月版,第199页。
[13]鲁迅:《论语一年——借此又谈萧伯纳》,《论语》,第25期(1933年9月16日)。
刘为钦,男,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小说理论,曾经有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哲学动态》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