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底层叙事的广阔空间

作者:范垂功




  
  四
  
  不少底层叙事的作品运用意象式、心理式、散文式新的叙事方式,并以民族化的磁石予以磁化,表现出丰富的文学性。
  意象式叙事方式,运用整体文本的象征或隐喻体系来喻示作品的基本意蕴。由于强调“寓理于象”、“托物寄情”,往往使作品具有深邃的哲理意义、浓厚的情感色彩。不少底层叙事的文学作品运用意象式叙事方式。晓苏的《背黑锅的人》是其中出色的一篇。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精通逻辑学的乌鸦一再为同学海燕背黑锅,结果节节失利,一败涂地,最后做了高等学府的看门人,沦落为社会底层;而海燕虽然不学无术,但善于投机钻营,把漏子推给乌鸦,结果节节攀升,扶摇直上,做了大学副校长。背黑锅,是通篇的表象,蕴涵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头脑中有逻辑,生活中是没有逻辑的,或者说,头脑中的书本逻辑与生活中的实用逻辑是截然不同的,不醒悟这一点,死抱着书本逻辑不放,就会带来一塌糊涂的失败。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赞扬我国古典诗歌运用意象写作达到“意广象圆”的境界。象圆,表象饱满,丰富多彩;意广,涵藏的意蕴具有广阔而深邃的哲理意义。《背黑锅的人》虽然只写了海燕与孔雀三次通奸,乌鸦三次为海燕背黑锅,但是,要人替背黑锅的具体理由、替人背黑锅的具体原因、事情发现者、发现途径、报复方式、受害境况等等,每次都叙述得形象生动,又各有不同,可谓丰富多彩。在通篇背黑锅 的意象中,涵藏的基本意蕴,是每个识文断字的人都会碰到的尖锐问题,感悟不到,一生都会一塌糊涂地惨败,这涵藏的意蕴可谓广阔而深邃。
  心理式叙事方式,常常通过一个具体事物,把人物在其中“触景生情”引发的心理活动,如回忆、联想、想象、推测、幻觉、梦境等等作为作品的主体进行叙事,最后又回到引发心理活动的具体事物上来。这样,就打破了时空顺序,将生活现象重新加以组合,实现“头脑中存在的现实”与“眼前面对的现实”平行和对位的存在,便于人物内心的展示和情感的抒发。不少底层叙事的文学作品运用心理式叙事方式。李进祥的《狗村长》是其中优秀的一篇。运用心理式叙事方式,考虑民族化特点,在“触景生情”引发的心理活动中,时间、方位要明确,来龙去脉要清楚。这里涉及意识流方法的运用。意识流方法已成为国际文学现象,不仅欧美作家运用,日本、印度、拉美一些作家也运用,但各有其民族的特点。西方意识流作品,为了表现无意识,非理性,常常有意使时间、方位不明,来龙去脉不清,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则喜欢明朗,厌恶晦涩。在《狗村长》中,做过村长,关心村民的德成老汉病倒了,企盼有人进来把他病倒的消息告诉给外地的儿女,可是一个人也没有进来,只有马三家的黄狗早晚来一趟。老汉病倒的第三天,马家的黄狗又来了,于是引起老汉对黄狗的回忆,马三一家进城谋生,黄狗也跟去了,可是过一段时间又回来了,住在马家废院里,靠自己谋生。这使老汉想起当年自己家养的一条黄狗,这条黄狗像村长一样,啥事都关已的样子。老汉病倒的第四天早晨,还是只有马家的黄狗来过一次,于是想起黄狗做的许多好事。前几天的一个晚上,在村街,它用嘴从偷牛贼手里为村民夺下几条耕牛。不久前,一个女人在山上给羊找草,一个货郎要奸污她,被黄狗用嘴救下了。老汉病倒的第六天,还是只有黄狗进来,还给老人叼来只兔子,这时神志不清的老人已分辨不清这条狗是马家的还是自家的已经老死了的黄狗,但他记起了四十多年前闹饥荒时,一天半夜,自家的黄狗从山上叼来只兔子,救活了邻里德福一家人。作品用黄狗反讽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乡情的淡薄,呼唤乡情。从上述叙事中可以看出,回忆的事件,时间、方位交待得很明确,来龙去脉交待得很清楚。
  散文式叙事方式,没有统一的具体事件,没有贯穿的矛盾冲突,将一些没有必然联系的生活片段或具体事件艺术地组合到一起。这样叙事,本真、自然、素朴。不少底层叙事的文学作品运用散文式叙事方式。刘涛的《最后的细致》是其中突出的一篇。西方的一些散文式叙事方式的作品,常使人感到烦琐、暧昧和漫无目的,“它太象生活本身,因此它更多的是描绘而不是提炼生活的意义”。而我们的一些散文式叙事方式的作品,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华民族关于神形关系的传统美学思想,追求“形散神凝”的境界。《最后的细致》,作品通过癌症患者李皓不久于人世前,对家庭物件修理的细致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宽广的情怀。作品写了修高压锅把、门活页、衣橱挂钩及其联想的“零零碎碎”,但都紧紧被统帅于人性的光辉——宽广的情怀——门庭之下,因而使人感到既灵活自由、从容自如,又题旨鲜明、意蕴贯通。
  底层叙事的广阔空间为作家 们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天地,愿作家们扬起积极创造、主动进取的风帆,不断推出丰姿多彩的底层叙事的佳作名篇。
  
  注释:
  ①②《西方现代文学与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65页。
  ③《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9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2—223页。
  ⑤麦克斯威尔·马尔兹:《创造人生》,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页、186页、246页。
  ⑥埃里希·弗罗姆:《寻找自我》,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3章。
  ⑦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33页、36页。
  ⑧戴尔·卡耐基:《人性的优点》,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范垂功,文学评论家,在《文艺报》等报刊发表评论数十篇,现居辽宁岫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