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从池莉的《烦恼人生》看新写实小说

作者:李 强




  
  三、在行为选择和价值评判上,消隐精神追求与价值力量
  
  小说中印家厚面对现实生活之网的坚韧和向往理想人生的梦境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作品一种深层的结构和内部层次,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透视来探求人生的本质。印家厚在半夜儿子跌下床的慌乱平息后做过关于家庭的梦;在轮渡上谈及对现实生活不满时作了生活——“梦”的诗;在夜晚带着拆迁和来客的烦恼入睡时梦着“所经历的这一切都是梦,……醒来之后其实一切都不是这样的”;但是一个个生活难题:房子狭小、夫妻纠纷、乘车拥挤、儿子的教育问题、评奖金的不公不断地袭击着他,使他成为生活的被动者,“仅仅只过了四个钟头,印家厚的自信就完全被自卑所代替了”。“网”与“梦”的矛盾正是作者为我们揭示出的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矛盾。在“网”与“梦”的较量中,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脆弱和人生的无奈。住房的困窘、上班的艰难、配偶的蛮横、孩子的累人、环境的恶劣、人情的冷漠、经济的拮据、爱情的困惑……这些生存的现实困境以充足合理的事实驱逐了人们对待生存的理想主义立场,人们只有执着于现世的实在生活,扔掉与生活不切合的虚幻梦想才能与世界和现实的生存困境达成某种默契和谅解。在理性和感性的冲突中,只有以牺牲个体的感性生命需求为代价才能达到同理性规范的暂时调和与统一。因为“网”的能量是巨大的,覆盖面广、渗透性强、丝丝扣扣、有条不紊、无处不在。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存在就是顺从。在这张“网”面前,人们只会感到自己的弱小。这些“网”横七竖八,毫不客气地阻碍主人公去实现自己的“梦”。与这些“网”相比,主人公的“梦”是那样微不足道:印家厚是进夜大学习、有固定的房子住、和老婆、孩子一起吃顿西餐、为父亲买寿礼时不再感到囊中羞涩;但就是这么一些微小的梦想,在“网”的面前也被撞得粉粹。
  更深一层地剖析作品中人物的生存实际、生活压力和精神、心理,我们发现,在印家厚这类普通人身上其实透露出现代人普遍焦虑的问题,人们担心的不是如何驾驭生活,而是如何不被生活甩出去。这与其说是个人的自我选择,不如说是一种被选择。在生活的逼迫下,人自觉地调整自己,无条件地接受世俗经验,产生“平庸崇拜”,在行为选择与价值评判上走向平庸;在面对外部的种种入侵时,人只能消极地应付,人的精神活动只停留在对世俗经验的照搬照套,随波逐流;在面临生活选择时,往往身不由己地服从了社会选择。
  新写实小说常常表现生存困境的巨大压力与不可名状的吞噬力。小说里的人物大多是生存困境的被动存在体。在新写实小说里,人变得软弱无力,只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塑造”,而中止了精神活动,失去了选择能力。支配人的命运的是环境,并且环境又由“物”占着,人接受环境的支配,接受“物”的役使。人只能放弃——放弃价值与尊严,于是人生成为不可展示的灰色风景。
  新写实小说之“新”,表面上看是相对于当代文坛的潮流发展而言的。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占主流的是以形式革新为目的的实验小说、先锋思潮和描写乡野民俗、远离现实生存环境的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是对以上两种文学潮流的悖反,它使“写实”方法重新成为文坛的主流。九十年代之后,新写实小说已经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题材,它的叙述方法也为其他许多作家所借鉴,运用到各自的创作中去。总之,新写实主义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创作方法,并完全有可能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一样,成为中国作家呈现给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奉献。
  
  参考文献:
  [1]陈思和.自然主义与生存意识[J].钟山,1990,(3)
  [2]丁永强.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J].小说评论,1991,(3)
  [3]张秀娟.小人物的庸常生活——评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J].中国科技信息,2005,(7)
  [4]胡全章.从《一地鸡毛》看新写实小说[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1)
  [5]余 斌.写实精神下的现代性——重读“新写实小说”[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6]王晓琴.中外文学名著精品赏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卷(上)[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捍卫平凡人生,启蒙生存意义——解读池莉《烦恼人生》[J/OL]
  李强,男,山东英才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