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评晓苏短篇小说集《吊带衫》
作者:吴道毅
仔细阅读《吊带衫》,我们会发现高校知识分子的精神失态或滑坡并不是个别的、局部的现象,而很大程度上带有某些群体乃至普遍的性质。《吊带衫》中的正、副教授石暮生、安必先与魏书平,分别是从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教学的,他们对同一女学生的唾涎欲滴,在很大程度上喻示了人文知识分子的群体精神溃败。《背黑锅的人》中的肆意与女同学偷情的政治学院院长与副校长海燕是位逻辑学家。《春天的车祸》中与女研究生重温旧情的费甫教授是从事生物学研究的昆虫学家。《漂流记》中的背着妻子与女学生外出幽会的邹冠教授,是学养深厚的地理专家。《做复印生意的人》中的沉溺于权色交易的邹应发与尤德华,分别是大学后勤处长与房管科长,是掌握实权的大学中层干部。就高校来讲,无论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无论是教师还是干部职工,都存在知识分子灵魂溃败的现象。追溯根由,这种普遍的灵魂溃败自然与时代的变化不无关联。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而市场经济的生活环境导致了人们生活观念与价值观念的空前大转型,以金钱、享乐为中心的消费主义文化观念开始大面积地左右人们的思想。与其他社会阶层的许多人一样,我国知识分子,包括高校知识分子的思想也没有逃脱时代变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在金钱与权力的巨大能量面前,在美色的强烈诱惑面前,许多知识分子由于缺乏坚强的人生信念,难以经受时代带来的严峻考验,以至于轻而易举地背离以往的价值传统与伦理规范,沦为金钱与美色的奴隶。通过小说集《吊带衫》的敏锐艺术描写,晓苏有力地叩问了知识分子的灵魂,同时也对当下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进行了深刻的理性反省。而据笔者看来,晓苏作品所描述的高校知识分子精神蜕变也反映了知识分子思想内部的突出矛盾。自古以来,宗教信仰的缺失,因生命短暂或人生有大限而带来的人生价值观的虚无,人生理想的幻灭,常常容易从根本上导致中国知识分子纵情于金钱与美色,滑入纵欲主义与享乐主义的泥坑。这同时也说明了知识分子身上的人性弱点。克服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将是一个深层次的文化哲学的命题。
三、拓展短篇小说叙事艺术
就晓苏的创作个性而言,除了开辟“油菜坡”系列与校园讽刺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地方便是他对小说叙事艺术的拓展。从事文学创作20多年来,晓苏一直致力于小说叙事艺术的探究,不仅十分重视艺术经验的总结,而且多有自己的独到艺术感悟——他不久前甚至出版了文学创作理论专著《文学写作系统论》,受到广大写作爱好者与读者的广泛欢迎。而相对长篇小说的叙事技巧而言,晓苏更是着力探索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将中国传统的小说叙事套路与国外现代小说叙事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娴熟地驾驭短篇小说的叙事技巧,是晓苏短篇小说叙事艺术的总体特点。与以前的《大学故事》等作品相比,这次的《吊带衫》在艺术上无疑又有了新的拓展。
善于采取独特的现代叙述视角是短篇小说集《吊带衫》的突出特点,并给读者带来了新奇的艺术感受。对晓苏来说,立足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注重故事性的营构是他短篇小说的基本标尺。在自己的作品里,晓苏总是将小说故事讲述得完完整整而又悬念丛生、变幻多姿,使其充满了传奇性、趣味性与吸引力,我们因此可以说晓苏已成为一名善于讲故事的高手。然而,晓苏绝不是一个固守传统的艺术家,而是一个不断追求艺术创新的作家。积极、有效地采用现代小说的叙述视角就是晓苏追求艺术创新的重要方面。《吊带衫》的大部分作品,诸如《吊带衫》、《春天的车祸》、《名叫谢客的老师》、《碰头会》、《抓阄的前前后后》、《老讲师》、《往事重提》、《背黑锅的人》、《从前的单相思》、《我的导师路明之》等等,均使用了第一人称有限叙述视角。这些作品中的叙事人,都是作品故事的亲历者、参与者或见证人,较之一般的第三人称叙事而言,他们对故事的讲述令读者感到如临其境,真实性、可信度与现场感大为增强。而由于他们与故事主人公保持着特殊的关系--如同事、同学、师生、上下级等关系,他们在讲述故事中也隐含着对故事人物的评判(如评判、爱憎与好恶等等),这种评判的效果则是作者站在第三人称立场上对作品人物进行直接评判不可同日而语的,同时也有效地克服了以往第三人称全知叙事易于说教的毛病。而《爱情地理》、《冯椿的情况》等作品虽然采取了第三人称叙事,但也都有意使用了第三人称有限叙事,有效地发扬了有限叙事的长处,而除去了全知叙事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等艺术缺陷。需要指出的是,晓苏作品中的叙事人身份复杂多样——或为教授、研究生、学院副院长、一般教师,或为收发室主任、教学楼门卫等,各各眼光独特,他们对高校生活的观照既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全方位、多侧面的聚焦,为读者带来了全景式的校园景观,也产生出非同寻常的审视效果。
广泛运用反讽、夸张等新的艺术手段,追求小说的强烈对比效果等等,称得上晓苏小说特别是校园讽刺小说的重头戏,并在短篇小说集《吊带衫》中有着格外精彩的表现。一般说来,讽刺是讽刺小说的基本表现手段。以往的小说多使用漫画式乃至妖魔化的手段对生活的丑角与坏人进行描绘,并在必要时由作者公开露面对这些人物进行直接的讽刺与批判,这些虽然有助于揭露讽刺对象的丑恶嘴脸与虚伪本质,但也暴露出“笔无藏锋”、破坏艺术形象性等局限(如曾被鲁迅批评的晚清谴责小说)。现代小说则发明反讽这一新的讽刺手法,以讽刺生活中值得讽刺的人或事。从《吊带衫》中可以看出,晓苏对于反讽艺术手段的运用是情有独钟而又得心应手。对晓苏来说,反讽主要是通过大量描写与人物身份、地位不相吻合的言行举止,让讽刺对象自己在生活舞台的滑稽表演中显示其表里不一或思想、行为的巨大反差,从而收到以形传神或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就《碰头会》中的伦理学教研室的正、副教授与讲师们而言,他们的所作所为均与道德修养背道而驰。主任肖闲斋教授虽然业务水平差,但却依靠唆使他人内讧而捞到了教授职称,并不断故伎重演。女教师龚玉芝仗着自己的美貌与敢于向校长投怀送抱而留校工作与获得校长特批评上副教授。江尚文不但是一个偷桌子、偷香蕉的惯偷,而且喜好偷看女人洗澡,真可谓是“道德败坏到了极点”的小人。青年女老师吕凤沉迷于网恋,并与男网友进行下流活动,弄得丈夫要与她离婚。罗幼竹在喜好豪赌、嗜好钱财的同时,不时去发廊嫖娼,以致被公安抓获。而背后说人的坏话则是这些人的普遍爱好。《名叫谢客的老师》中的谢客是位从事性心理学研究的副教授,曾著有《性科学新论》学术专著,然而生活中却是一个毫无道德约束、极端性变态的人,以至于不是与妻子天天同房,就是去发廊嫖娼,行动与思想形成强烈的反差。《绕床起舞》中的周泉与鞠老师夫妇分别是有头有脸的博导与副教授,然而由于丈夫情感出轨、妻子争风吃醋,两人在老住房中相互大打出手,“绕床起舞”,洋相出尽。除了反讽,晓苏对夸张手法的使用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并成为他校园讽刺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实现大城市的生活梦想,《爱情地理》中的乡下女子周作秀以恋爱为诱饵,以婚姻为跳板,先后抛弃三位男友,完成了从乡下到县城、再到省城与京城的多级跳跃,其灵魂的自私、虚伪与冷酷无情,其心计的“老谋深算”令人咋舌。显然,这样“典型”的人物故事与实际生活未必吻合,而是晓苏对某些生活原型加以集中、进行高度艺术夸张的产物,同时也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同样,《冯椿的情况》中两个男人互相换妻的故事,《两个窥视者》中两个研究生先后与同一女同学结婚而又离婚的故事,等等,也大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体现了晓苏对现实生活所作出的大胆变形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