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高老庄》中子路还乡解读

作者:孙绍荣




  小说结局安排子路撕掉笔记本更是寓意深刻,他把自己整理的关于高老庄方言土语的笔记本撕掉,又在爹的坟前磕了一个头说:“爹,我恐怕再也不回来了!”⑥子路的无奈寓示着面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进攻,乡土文化本身的落后沉沦和“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所以子路在高老庄的无能为力正寓示着传统的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无法挽救的衰微。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源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但更多的还是由于乡土自身文化的缺陷造成的。乡土文化要在现代社会存活下去,就必须彻底地祛除自身的糟粕,特别是那些保守、中庸、懒惰、自私的劣根。在结局中,虽然贾平凹安排的是子路的逃离,但这并不是作者对传统文化彻底丧失了信心。毕竟子路开始对自己感到不满并进行反省,也许环境的改变能为其找到新的出路。
  子路作为乡土知识分子,带着先天性的乡土文化基因,带者不可避免的自卑感而努力奋斗,从乡土文化中突围出来,逃离乡村,进入城市文明;然而他在城市文明中并没有真正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仍然克服不了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他的灵魂仍无所依归,他感到孤独,难以摆脱逃避的焦虑,因此他回到高老庄,意味着他从城市文明和现代文化的“围城”中突围出来,具有一种“精神还乡”的意义。回到高老庄,他很快回到原来的生活习惯,复归了他的乡土文化本性,有一种回到家园的怡悦感,但西夏关于这里的水土不好造就人种退化的警示,自己性功能越来越差的现实体验,使他感到了危机和恐惧,感到高老庄也不是他的久留地,这里也不可能成为他的精神家园,于是他便再次从乡土文化中突围出去,匆匆逃回到城里去了。那么问题在于,子路重新进入城市文明的围城中去之后又将如何?他这次能在城市文化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家园和归宿吗?他能真正安妥好自己的灵魂吗?恐怕子路不知道,为子路探寻命运之途的贾平凹也未必知道。
  离乡——回乡——离乡,疲惫奔波于城乡之间的灵魂,是这大地上的异乡者。
  
  注释:
  ①贾平凹,穆涛.平凹之路[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l994。
  ②③④⑤⑥贾平凹,高老庄[M]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①裴玲.日暮乡关何处是——论小说《高老庄》对精神家园的解构. 语文学刊(高教版),2007.7。
  ②赖大仁.魂归何处——贾平凹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
  ③於曼.无奈的精神还乡——读贾平凹的长篇新作《高老庄》[J].小说评论,1999,(1)。
  ④曹弋.贾平凹近期小说对乡土文化的思考[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
  ⑤张文言.《高老庄》的文化蕴涵: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当代文学)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5-3-11/
  618298.shtml。
  ⑥吴志.延续的孤独与关怀——浅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脉络http://210.40.13
  2.153:8080/ReadNews.asp?NewsID=1217。
  孙绍荣,女,山东英才学院基础部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