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张爱玲小说的存在主义解读

作者:石建炜 吕晓晨




  《金锁记》中,曹七巧从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开始,以与别人共同毁灭告终,“……一级一级上去,通入没有光的所在。”[2]落入到了自己为自己制造的精神地狱中。
  
  三、《等》:人生的荒诞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荒诞是社会、自然和人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广义荒诞的实质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这样的表现主要为人与人之间不能沟通,物质对于人性、人格的扼杀和扭曲使人对于现实充满恐惧,而最严重的是人的存在本身具有了根本的荒诞性,不仅世界不合理,而且存在的本身也变得毫无理由了,在一定程度上,人变为“非人”,丧失了自我。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存在也是荒诞的。“人与世界的遭遇中便会产生荒诞。”[5]存在个体有各自的思想、意志和欲望,有着与别人无法沟通的主观性,这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斗争,外在于个体的世界成为个人存在的阻力;世界没有了中心、主宰和理性,人成了孤独的流浪者,在荒诞而冷酷的环境中倍受痛苦而无能为力。“除了在对待世界、他人的态度中自我创造出的那种存在,我不能赋予自己任何别的存在。”[6]至此,人在外部世界中的荒诞性便同时被揭示。而死亡和永生也因此变得毫无意义,人生成为一种多余,从而使荒诞变成了唯一的真实。
  在张爱玲的小说《等》中,并没有所谓的传奇故事,所有的一切都还原到最日常的生活和人生中去。时间被集中到一天上午,地点在庞医生的推拿诊所,人物是一群太太,她们各自说着一些自以为重要却并无意义的话,做一些无意义的动作,而唯一的共通之处就是“等”。“推拿医生庞松龄的诊所里坐了许多等候的人。”[3]小说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揭示出了在这个小推拿诊所里所有人的心理状态,等着推拿,等着丈夫的爱,等着在无限虚无的时间里能得到人生的解脱。她们都好像没有心的人一样,消极地守着自己的烦恼和苦痛,失却了自己生存的目的和意义,让“生命自顾自走过去了。”都市如同荒野,“里间壁上的挂钟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心细如发,将文明人的时间划成小方格;远远却又听到正午的鸡啼,微微的一两声,仿佛有几千里地没有人烟。”[3]
  张爱玲在这里表现了一个城市的集体无意识消耗生命的悲剧,一种超出了现实生活之中单纯的人或者物,并且在作者的主观感受中扩大成为整个社会的世象百态和人性。从而这样的等待已经不再是现实意义上的等待,而成为了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的一种抽象的表现。人在世界中寻求着生活的意义、价值,世界却冷漠地给予否定的回答,荒诞就产生于人的呼唤和世界不合理的沉默之间的对抗。生命提问的本身意味着荒诞的开始,原来我们每天都为特定的目的活着,但在遭遇荒诞之后,一切都被粉碎,一切价值都在瞬间变得毫无意义,而最可怕的是一个已经觉悟到荒诞的人却要永远的和荒诞联系在一起,世界是荒诞的,人生也是荒诞的。
  在这一方面张爱玲无限地接近了存在主义的本质。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相对于“人”的存在而言,“世界”和“人生”都可以看出是自在的存在,即“物”的存在,这样它们就有着已经被给定的先在的本质。这个本质,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来就是“荒诞”和“痛苦”。既然是本质,那就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无论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身份存在于世,都是荒诞的世界和痛苦的人生中匆匆过客。在这一点上,《等》和法国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有异曲同工之处。今天和昨天一样模糊,明天和今天一样朦胧,对于迷惑不安或者麻木的人们来说,等待是无限的希望,而正是这一点表明了一个人生存的本质是荒诞和痛苦的。
  张爱玲充满智慧和灵气的文字穿透了时间。她的小说创作,既体现着通俗文学的故事性,又融汇了西方文学中哲学的思辨性和现代性,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是在荒谬的世界和痛苦的人生里,通过一个又一个连续不断的自由选择,显示自身本质、创造自身过程的阐释中,看到人类生存的困境;又集中展示了在无常的世事中人存在的盲目无知和无可奈何,深沉的烦躁是寂静的雾,遍布于生存的深渊,把外在的事物、他人和我们自己莫名其妙地搅在一种普遍的冷漠之中。这种烦恼显示出生存的全貌,其中也蕴涵着作家对人的最为深刻的宽容和悲悯。人生的荒诞和不可理喻,在张爱玲笔下的作品中也展现出了独特的苍凉意味。
  
  注释:
  [1]刘再复.也说张爱玲.西寻故乡[M].香港:天地图书,1997:291-292.
  [2]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3]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4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4]萨特.他人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加缪.西西弗的神话——加缪荒谬与反抗论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33.
  [6]保罗·富尔基埃尔.存在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45.
  [7]萨特.存在与虚无[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石建炜,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文化。吕晓晨,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