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虚构》的深层意蕴
作者:肖盈盈
他者的概念曾被黑格尔所使用,他认为如果没有他者的承认,人类的意识使不可能认识到自身的。《虚构》中构设的他者形象是富有层次性的,从被主流世界摒弃的他者麻风世界的建构,到麻风世界中的源于男女种族及年龄差异造成的人类普遍意义上他者世界的建构,多重他者世界的严密构建体现了马原对他者即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我们不应该忘记,当我们有差别的对待或谴责他人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拒绝我们自己视为与我们完全对立的不协调的那些方面。麻风村的人被正常世界拒之门外,是因为正常的我们发现他们是危险的,并由此对他们做出强烈的排斥反应,是因为我们难以将局外人纳入我们的范畴。“一个人对局外人的处理,反映出个体对她/他无意识的恐惧和欲望的态度”。马原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敢于打破世俗观念、冲破主流意识形态并有对他者认同和关怀的叙述者,这一叙述着有着对他者世界的融合与包容,从而使他具有了跨越他者界限的勇气并从朦胧模糊的他者世界中找回镇静。正如克里斯蒂娃所认为的:“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我们所不知道或不了解的东西,而不是把他者理解为一种威胁,或至多是一种讨厌的东西,而尽力不予接近。”马原正是通过虚构麻风村的他者世界和塑造勇敢地他者世界的闯入者来表达自身对他者的关注与关怀。如果如马原所说他有时候开始动笔了,还没有构思好整个情节,而是边编边写,经常是把创作尝试和被创作世界合并起来的话,这种富于层次性的含有理性的逻辑严密的设计凌驾于非理性世界的建构,不能不说是隐含作者马原对他者人文关怀的良苦用心。
马原虚构的被遗忘的他者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意识形态的错误的认知。当主流意识形态将我们的存在和居住的世界奉为存在的一个中心的负责的自由的代表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培养一种幻觉,有主流意识形态创造的主流世界实际上也是一个虚幻的存在,如果意识形态受到反驳或反对,他的神秘的自我与信赖就会瓦解暴露。马原在《虚构》中也想通过这种形式的革命来对主流社会虚设的等级制度进行解构。这种虚构是对本身就是虚设的主流与非主流、自我与他者、男性与女性、多民族与少数民族、年轻与年老间众多二元对立的消解,由此消解我们也能体味出作者马原对二元对立世界的挑战和对弱势他者的人文关怀。
注释:
[1]马原 马原文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2][德]黑格尔 美学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1984.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
[5][美]勒内.韦勒克 奥斯丁.沃伦.文学理论[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
肖盈盈,女,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