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命制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研究

作者:黄 霞




  笔者认为,要想借助中考语文正确引导综合性学习活动,就应尽可能在课内外、学科间拓宽试题选材的范围。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图来看,《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其明确的意图之一就在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来看,“综合性学习”之“综合”,主要指的是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不能将其误解为语文课程目标的其他方面内容的简单化的“综合、汇合”。
  “综合性学习试题的选材不囿于狭义的语文范畴”这个观念也体现在我们的命题实践中。2005年厦门中考语文试卷中“探究性学习”试题材料便是来源于2005年1月《厦门日报》举办的一次市民文化活动——“好店名”大奖赛。根据考查综合性学习能力的需要,我们选择了一些较有文化内涵的店名,并进行了一些技术上的改造,设计成为中考试题。而2006年厦门中考语文试卷中的“探究性学习”试题材料则是来源于2003年3月以来在厦门每年举办一次的国际马拉松长跑比赛。试题中的数据真实无误,环岛路上的“永不止步”的马拉松群雕也是真实的景象。这样的试题材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这样的试题材料因为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而让学生感觉特别亲切,能进一步引导他们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三)“综合性学习”试题必须凸显语文特性。
  
  综合性学习强调跨学科联系,强化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然而,在广泛的联系过程中,只要语文学科的“主心骨”稍不坚定,很容易就会游移至语文之外,出现或多或少偏离语文特性的问题。在探索命制“综合性学习”试题的初始阶段,个别地区的一些试题就曾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语文的现象,有些试题虽然注重了考查的综合性,但是综合性学习的语文特性却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一种现象是“泛语文化”,即能力指向不明确,主要考查点已游移至综合性学习能力之外。例如:有一道试题让学生在初中三十六个主题活动中写出自己参与活动最深入的一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名称”,并写出“活动中自己做得最出色的地方”。试题考查的侧重点并不是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本身,而是检查学生是否真的参与了综合性学习活动。
  另一种现象是“去语文化”,即在跨学科拓展的过程中将考查点直接转移到其他学科上,考查的不是语文能力。例如:有一道试题让学生“用最漂亮的字体和富有创意的构图”,为某本书“设计一个较精美的封面”。而在“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封面设计创意好、构图较简明、字体漂亮、图文配合相宜、富有韵味,能给人以较强的美感。”这样的试题虽说打通了语文与美术的通道,但是在跨学科拓展的过程中试题考查的指向性也随之转移至美术科方面了,更多的已经不是在考语文,而是在考查学生的构图能力、绘图能力。
  “泛语文化”和“去语文化”的现象,引发我们对“综合性学习”的语文特性的进一步思考: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是语文的学习,它涉及多个领域,联系到多门学科,但其目标仍落实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综合性学习”试题的命制过程中,一定要凸显语文的特性,再怎么纵横联系,立足点都必须放在考查语文能力上面。要始终让“综合性学习”试题姓“语”!
  在命题实践上,2005年和2006年厦门市中考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试题都努力从语文特性出发,依据《课标》,将具体考查点落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上。例如:上文所展示的2006年中考“探究性学习”试题,总体上将“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作为考查点,而各小题又结合了不同的考查点。第(1)题结合的考查点是“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即考查学生能否整体把握表格所呈现的数据材料,捕捉有效信息,从而概括说明表格所反映的厦门近年国际马拉松赛的基本特点。第(2)题结合了“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和“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两个考查点,即考查学生能否根据自己对吴承恩《西游记》里“美猴王”的基本特点的认识,针对“将吴承恩《西游记》里的美猴王作为2007年厦门国际马拉松长跑比赛的吉祥物”这一建议提出自己的看法,且扣住孙悟空特点和马拉松精神之间的联系,深入分析,阐明理由。第(3)题结合的考查点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具体考查学生对文明使用警示标语能否作出自己的判断。
  上文阐述的是近年来厦门市中考语文为了体现《课标》精神,在命制“综合性学习”试题方面所作的探索与实践。中考命题是一个不断改革前进的过程,中考命题也永远是一个“遗憾的艺术”,每一年的中考都会或多或少留下一些缺憾,留下一些有待改善的空间。因此,我们将且行且思,勇于实践,探索不止。
  黄霞,福建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