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超文本文学链接方式及其影响

作者:袁 诠




  4、改写了文学的创作和接受活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超文本文学创作手段的变革除了在上述的叙事结构、情节内容和意义主题方面对传统文学带来挑战之外,在文学的创作与接受的关系上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总体而言在削弱作者权威的同时赋予了读者更大程度上的主动性,使两者之间的关系走向合作甚至融合。总体而言,超链接在创作和接受方面带来的影响大致可以提炼出以下三个关键词:合作(collaborate)、融合(merge)、迷失(disorientation)。
  1、合作(collaborate)
  兰道在他的《Reconfiguring Author》一章中,从技术与人类活动这一比较宽泛的角度出发,在对“合作”的模式进行全面概括的基础上,指出超文本文学中的“合作”是多种模式混合形成的一种复杂状态,大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作者与作者的合作,即许多超文本作品是通过超链接将多个作者的作品或其中的某些片断截取下来链接在同一部作品当中,也有很多作者有意识地利用超链接方式进行实验性合作创作,在网上同时围绕一个主题每人创作一个片断,然后将这些片断通过网络和超链接联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一部作品。
  ②作者与计算机程序的合作,即借助计算机超文本设计软件进行创作。目前,已经开发出了Storyspace、Storyworlds等设计软件,用于协助超文本作者对手头的材料进行位置上的安排和链接点的设置,有了这些软件程序的协助,计算机程序的加入可以更加轻松地创作出复杂而巧妙的、迷宫式的超文本链接,在这个意义上,超文本作品都不是由生物意义上的作者独立完成的。
  ③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合作:超文本作品最大程度的实现了接受美学的理论主张。读者的阅读在个性化的选择中展开,由于选择路径的不同,在同一部超文本作品中,不同的读者会读到不同的意义,即使是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间也会读出不同的意义来。对于超文本作品而言,没有读者的参与它就只是一堆复杂的片断,没有任何意义。读者不再处于从属于作者的地位,而对作品的意义有了主动权,成为一部作品能够最终形成的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力量,作者和读者之间成为平等的合作关系。
  2、融合(merge)
  融合,是对作者与读者在超文本作品中相互之间合作关系形成状态最贴切的说法。两者之间通过合作而相互沟通,达到比较融洽的境界。兰道在他的专著中专门分析了“合作”(collaborate)的意义,就英文而言,它其实包含着两个截然相反的意味:合作和通敌。也就是说作者与读者之间有一种相反相承的关系,既有距离又彼此依存,或许超文本作品的意义正是在这种张力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这种关系使两者达到的状态就是一种既保持各自的独立性,而彼此之间又有一致和交流,这就是一种同中有异,异中求同的和谐状态。
  3、迷失感(disorientation)
  迷失感是指读者在阅读超文本作品中的感受,造成这一状态的原因在于读者在阅读超文本作品时那种把握不住中心和焦点的焦虑感。兰道认为,迷失感是人文学科领域一个非常普遍的观念,在美学、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与超文本小说创作相关领域都有体现。在美学方面,他引用Morse Peckham的Rage for Chaos:Biology Behavior,and Arts 中的观点,对于艺术来说,接受者的体验是一种中断性的而非持续性的,是无序的而非有序的,情感上是纷乱、干扰的而不是得到宣泄和净化。也就是说,艺术带给人的美就是一种迷失;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中,迷失感体现为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直接感受,无所适从,不知所终;而对于超文本小说创作来讲,一些小说创作者,以库弗为代表,认为读者的迷失感意味着摆脱了传统文学观念的束缚,得到了纸质文学时代所没有的巨大自由。类似的观点,黄鸣奋等一些学者也认为,人类的思维本身具有跳跃的、非线性的一面,除了理性思维以外还有非理性的思维,而超文本作品就要求读者调动非线性的、跳跃性的思维去感受,能够调动大脑的联想功能,这符合人类的本性。
  作为一种在计算机技术时代发展起来的新的文学样式,超文本文学的“新”主要在于超链接这种媒介手段给传统文学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颠覆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线性情节观念,颠覆了对前因后果、浑然一体的结构的追求,颠覆了作品主题的确定性和内容的封闭性,也消解了文学创作和接受双方的界限,促进两者由对立走向融合。这些对传统文学的变革虽然在后现代派的纸质作品中被大加提倡也加以实践,但是超链接技术在实现这些变革方面比印刷技术更具有技术上的优势,它没有纸张页码对于前后顺序的强调,弱化了书本给人带来的整体化和封闭性的感受,同时也为创作出更加繁杂、更加庞大的作品提供了技术支持,甚至能够让读者产生在文本空间中漫游的愉悦和紧张!总之,超文本文学借助超链接技术让文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空间。
  袁诠,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