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教学古典诗词如何使学生动情
作者:孙春波
一、教师钻研教材要“通理明情”,即通教材之“理”,明诗人之“情”。只有“通理明情”,才能以诗歌中的“情”去拨动、去震撼学生的感情之弦。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名句,写的是诗人恬静愉快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热爱。王国维《人间词话》曾说这两句诗是“无我之境”。看来,此言有些失理。其实,这境中分明有“我”——诗人存在。因为全诗用的是自叙口气,无“我”不能谓之“自叙”。诗人在东篱下采菊,蓦然抬起头来,南山巍巍,赫然在目,感到十分悠闲自得。这是需要明确的“情”。理解了这“有我之境”、有“我”之情,学生也就会和诗人的感情相通。和诗人一道欣赏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美景,并且领悟到“此中有真意”——有无限的诗情画意,有人生的真谛,只是“欲辩已忘言”——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形容,也无须用语言形容了。
长期以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句,一向被有些同志把它从作品中抽出来,单独讲成是消极和虚无主义的,但这种看法却未能与整个作品的“情”、“理”相合。这首词的词眼是“怀古”以全词观之,作者托赤壁之地来怀念古代英雄人物及其业绩,感情是奋发向上的,基调是健康的。结句中的“人生如梦”不过是激愤的反语,有“人生(岂能)如梦”之意。就它与上句的关系来说,明为逆折,实为顺承(以逆折表顺承,构成了回旋迭进的感情波涛),所顺承的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者自认为尚未为国建功立业,却已白发早生,不免有英雄迟暮之感。这矛盾之中,隐含着作者对所处社会的深沉愤慨,也抒发了自己不能象古代英雄人物那样施展才智、有所作为的抑郁情怀。
为了“通理明情”,看来,教师钻研、理解教材,还必须掌握“出入法”。南宋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过这么一段话:“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从钻研教材的角度来体会,所谓“入”,就是深入理解教材;所谓“出”,就是不为教材的内容、不为名家的评论所囿,就是要有自己的眼光和见解——这才是真正的“明情达理”。但是,这决不是说,教师可以脱离作品的实际,任凭主观随意性去解释形象。教师只有深入地正确地理解了教材,才能将作品中诗人的“特定”感情化为学生的“特定”感情,即使是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迥异于今人的古人诗作,学生学后也是会感到“千载有余情”的。
二、教师要“入境”动情。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只有“入境”,设身处地体味,才能领悟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领悟诗歌美的内涵。要使学生动情,教师首先要动情,要首先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艺术性溶化在一起,才能把自己的感情传导给学生。教师讲课感情充沛,讲得精彩,生动有趣,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感情会象磁石吸铁一样,紧紧的牵动着学生的心灵,充分显示出“以情激情”的巨大“磁性作用”。诗歌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合一,融为一体,就能弹奏出美育的乐意。
三、教师要通过艺术语言和美的示范做到“以情激情”。诗歌教学最根本的艺术是语文艺术,教师的语言美是诗歌教学艺术美的重要体现。诗歌的语言是美的,教师的语言也应该是美的。美好的语言,能浸润学生的心田,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教师语言美的体现主要是:简练明确,流畅自然,生动有情。教师的讲述,要通过语言的流畅性去体现自己思维的流畅性,用多情的、流畅的语言去表露诗人的襟怀,并抒发自己的感受。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切忌死板单调,须知:“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老师好的讲解、优异示范,能启示学生,激发感情,使学生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诗歌教学的语言艺术,还体现在板书设计上。通过板书能把有声语言(主要指教师的口头讲述,也包括学生的口头回答)化为“有形物”,使学生直接感知,进而加深其理解。板书美,能使学生爽心悦目,志得神怡,和教师一起处于诗化了的艺术境界。
孙春波,教师,现居陕西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