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应适度
作者:程增凤
一、多媒体运用应适需而用。何为“适需”?就是有些知识深奥复杂,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或气势宏伟壮观、场面富有历史意义,学生又缺乏亲身体验等,就应运用多媒体,发挥它的直观、形象的功能。如教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克隆的过程复杂而奇妙,学生感兴趣,但不易理解,这时如果用多媒体展示克隆过程,就直观多了。教《开国大典》时,开国时宏伟的场面、毛主席那举世瞩目的发言是任何语言无法表达的,只有让学生观看画面,去感受、去体会,才能受感染,起到振奋人心的效果。还有像《三峡》、《观潮》等课文,不少学生没有去过三峡、钱塘江,阅读课文时,很难把文字变成画面,如果教学时用多媒体展示三峡、钱塘江险峻、雄伟、秀丽的画面,学生通过声、形、色等的感受,就会有种身临其境之感,对文章的理解自然会更加深入、透彻。
二、多媒体课件制作避免花哨。多媒体以它的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等多种优点,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可也正因为其多彩、多声,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令他们难以深入思考。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可收效甚微。这一点本人深有体会,学生只要一听说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就眉飞色舞,兴奋异常,这里看看,那里瞧瞧,没多少在听课,即使那些听课的,也没有平时在教室思考问题全面、深刻。究其原因,是他们的注意力往往被声像所吸引,或者说受声像所干扰,思维仅停留在直观、形象上。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应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为目标。可在这样热热闹闹的课堂上,学生连静下心来的空间都没有,还谈得上集中精力、深入思考吗?因此,多媒体课件制作一定不能过于花哨,要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宗旨。无论何时,语文课堂教学都要围绕此点,绝不能停留于热闹、散漫之上。
三、多媒体运用应适可而止。不知是学生听不懂中文,还是我们的老师故弄玄虚,现在有的老师一节课放了无数张幻灯片,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弄得学生眼花缭乱,晕头转向。真不知,以前没有多媒体时课是怎么上的。难道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就比口说效果好吗?真是老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特别是有的老师,由于运用了多媒体,就完全依靠多媒体,黑板上只字不写。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有着悠久的历史。语文老师上课都不写一字,又怎能完成《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这一要求?原本多媒体是辅助我们教学的工具,现在却成了束缚不少师生手脚的铁镣。因而,语文课堂的多媒体应用不应是多多益善,而要适可而止。
四、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现在的各种公开课与示范课来看,不少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仅是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等,化抽象为形象,带领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学会知识、运用知识。而这些只是发挥了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方面的功能。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现代化教学,我们的一项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参与,多媒体也不例外。因而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应设计一些过程和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利用多媒体,查找资料,合作解决。如教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时文中有“右备容臭”一句,关于“臭”字的音义,可带领学生查找资料、讨论,从“朱门酒肉臭”的“臭”字到现代汉语的“臭”字,由此比较它的古今义。这样学生理解一定更加深刻,掌握也一定更加牢固。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思考、推理和运用,还形成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法,更尝到了使用多媒体的甜头。这就充分发挥了利用多媒体学习的功能,提高了利用多媒体的效率。
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确实令语文课大增异彩。但我们在充分发挥它的功能时,一定要适须而用、适可而止,课件制作应恰当,让它与传统教学很好的结合到一起,引导学生学习和研究,成为我们教学的好帮手。
程增凤,教师,现居安徽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