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在体验中让学生感受人文关怀
作者:段春梅
那么体验什么?如何体验呢?
我认为,首先,要挖掘教材中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教学内容,创设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主动地感受自己的情感活动,感觉自己就是教材中的一个角色在活动。其次,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知觉、思维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共同参与体验。最后,要将体验作为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形象体验。形象体验是语文教学进入“体验”的基点。进入体验,首先可采用美读法把课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头脑中生动鲜活的形象,这种形象指艺术形象、人物形象,这时,课文已不再是文字符号的集合,生活也不再是生活本身,而是统统化为学生心目中的一种情境、一种特定的场景,化为脑海中鲜活的“影像”,概括地说,是一种形象。其次,可以根据作品所描写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和氛围、背景和情调,使之成为学生体验课文内容、感情的平台和心理基础。这时,阅读的过程,就是与这些形象对视、对话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用心灵去体会的过程,如教学狄金森的《篱笆那边》,我首先请吃过草莓的同学谈吃草莓的快感,激起学生吃的欲望,然后,假设篱笆那边的园子里有草莓,问同学们会做什么?许多同学都喊到“钻过去摘!”我接着问:“吃完以后可能有怎样的情况发生?”学生想了一会儿,说:“可能没事,也可能被骂,甚至还会被要求赔偿。”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出了对诗中“篱笆”“上帝”的深层次的理解。
2.意趣体验。在语文学习中,情感体验与意趣体验常常是不可分离的,然而,文章的情感与意趣还是有区别的。对文章意趣的体验,实际上是对生活质感的体验,对生命质量的体验。“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切己体察,推己及人,甚至推己及物,也就是努力用心灵去感应对象。讲《我与地坛》时,给学生介绍史铁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在“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的痛楚;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理解“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体味母爱的伟大。以我自己现在由于忙于工作,无暇陪伴年迈的双亲为例,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小说获奖母亲却不在了的心里头那“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使学生懂得了体谅父母,孝敬父母不是要等到长大以后,而是从现在开始。
3.遐想体验。我们阅读文章作品,有时会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甚至文章读完时,大脑中的形象却更加活跃起来,这是因为:其一,阅读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甚至跳出了文本,由此及彼而进入另一情境;其二,阅读唤醒了已往的生活经历,烟消云散的生活往事似乎豁然敞亮起来,已往未曾留意处却别有浓情深意在,这时,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彻悟之感,这便是体验达到了妙悟的境界。遐思阶段的体验具有反思的性质,体验至此得到了升华,人性和人格将由此得到滋养和丰富。学习《〈名人传〉序》之前,我给学生朗读了《贝多芬传》的部分内容,课后有学生在日记中如是说:“学了《<名人传>序》后,我不能不被‘名人’们那种忍受人生极端痛苦而不言弃的伟大精神而感动。作为高中生的我,多了许多烦恼和痛苦,许多事想起来就想哭,我是该在‘那巨人的膝盖上休息片刻’……。”通过遐想,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它本质上不是一门纯认知的课程,而是一门体验的实践课程,语文教学是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来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因此我们应营造出足够宽广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翱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体验中感受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
段春梅,教师,现居陕西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