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美”字的起源及其初义研析

作者:冯海玲 杨 莹




  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讲,追求对自身的装饰是人的审美本能,但这种对装饰美的追求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当人类对于自身及旁边的事物的装饰过于机巧和奢靡时,人们就会普遍地对这种社会现象加以反思和调整,会反过来提倡“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纯真美。然而追求装饰美的效果是人的本能,所以这样提倡自然美的运动产生的社会影响是有限的,而且往往起到“讽一劝百”的效果,对装饰美和对自然美的提倡是一直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只是装饰美更具有人类心理上的优势。从原始人的审美心态上看表面的装饰需要正是开始完善起来的审美的消息。
  以主体人装饰自身的心理需要为基点,结合“美”字的构形,笔者认为“美”字的源起最有可能的是:人头饰羽毛状。这种观点已由下面几位先生提出:王献唐“(美、每)皆象毛羽斜插女首,乃古代饰品。”;徐仲舒《甲骨文字典》“人首之上,或为羊头,或为羽毛,皆为装饰,是象形兼会意字”;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第四卷“(美)上不从羊,似像人首插羽为饰,故有美义以形近羊,故伪从羊”。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不仅可以从视觉上感受出“ ”为两羽相向状,而且可以直接从字形的分析中得出。在汉字还未完全定型的时候,构形上大体一致,但方向完全相反的例子是常有的。“美”字可以释形为人头饰相向之羽,像我们现在可见到的京剧中武将头上的雉鸡翎,是一个会意字,故其音不从人、大、羽。
  2.这是出于原始人模仿异己人装饰自身的需要。原始人的思维还处于人类思维的幼年时期,所以我们可以将原始人的思维模式与儿童的思维模式加以类比。研究表明儿童比成年人有更强烈的模仿欲,如他们会模仿同伴的哭和笑、模仿成人“过家家”等。这些模仿游戏其实都是出于人类先天的模仿本能,同时人类的一切审美行为都是由这种模仿的心理诉求激发和表现出来:“那种涉猎过艺术和科学的伟大天才,从中捕捉到一些气味,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摹仿。”(艾迪生《关于创造性的天才》);“美的形成作为某一个美的对象的模仿,始于个别的美好事物。”(温克尔曼《论希腊人的艺术》)。据此可以推断,“美”的本义就是先民们对异己人的模仿,从而取得装饰自身的客观效果。
  3.模仿的饰品为何是羽毛而非他物?牟作武在分析“美”字的起源时说:“‘美’字是一个正面人形,头饰两条鸟的尾羽,是与祝人相近的歌舞人员,在原始人的岩画中能找到完全一致的形象,这是只限于庆典仪式中列队歌舞的合歌者——‘美人’,后来‘美人’职业被舞人所代替,‘美’字渐渐转化为形容词字”。商代有一种舞称为“羽舞”或“羽祭”,可见用羽毛装饰舞者是一种原始的审美取向(《太平御览》)中有:(楚灵王)骄逸轻下,简闲务鬼,信巫祝之道,斋戒洁鲜,以祀上帝,礼群神,躬执羽绂,起舞于前。”)。
  那为什么这种装饰品是羽毛而不是羊头呢,这实际上又回到了在上文中对于华夏族图腾的探讨。我已经讲到过华夏族的民族图腾是龙和凤。凤为鸟王,华夏族对鸟图腾的崇拜都是有据可查的。“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1)“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鶵(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子知之乎?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所以作为“美”字而言,释为人头饰鸟羽就比释为人头顶羊头合理一些。
  
  三、结语
  
  上面所论及的所有质疑和猜想都源于同一出发点,即“美”字的产生或者说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源于人类装饰自身的心理诉求。从这个基本点出发,笔者结合“美”字的音、形、义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美”自装饰自身这一微弱的追求美的心理火光不断地向人类认知的各个领域弥散,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美”几乎囊括了一切人类可感知事物的光明面,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都被极大地扩充了。
  然憾事亦有之,人类语言发展的局限性使审美走入了一个语言的困境,美予我者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美对万物的关照犹如月印万川,使万物皆得美之灵,只可惜我们的审美体验更多地是纵向的自我内心探求,而与外界审美经验的交流不过十之二三。
  装饰自身的心理诉求只跨出了审美的第一步,要承续这种审美的发展,必须解决人类在语言表达上的困境,在这一点上现在的美学家和语言学家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书目:
  [1]王国维著;施议对译注.人间词话译注.湖南.岳麓书社.2003.
  [2]陈济.甲骨文字形字典.北京.长征出版社.2004.
  [3]牟作武.中国古文字的起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东汉)许慎撰;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北京.中华书局.2002.
  [7]林同华.中华美学大词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8]陈良运.美的考索.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
  冯海玲,杨莹,湖北大学2004级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学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