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以修辞学为视角上好《雷雨》

作者:朱国娟 范兴信




  切入点三:体态语的表达功能。体态语也是口头语体风格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体态语的关注可帮助教师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体态语包括手势,动作,表情等等。《雷雨》中,周朴园与鲁大海冲突那一段(周朴园在桌上找电报……大海被仆人拥下,侍萍随下。)鲁大海(怒)、(笑起来)、(如梦初醒)、(看合同,伸手去拿)、(切齿),均表现了他对周朴园伪善、丑恶面目的清醒认识。怒是鲁大海对不公平待遇的反抗,他试图争取属于他们的权利。切齿是对周朴园罪行的控诉,是对争取权利的绝望。体态语是戏剧作品教学中易忽视的方面,但它是人物内心情感最外露的表现形式。所谓“喜形于色”,教师可设计体态表演引导学生走进角色,使学生在表演中感知人物内心,在表演中创造更多的教学内容。
  教师对语体风格的预设精心但不精密,为教学的生成有足够的空白。当学生朝教师指引的方向与文本接触时,会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元沟通交流中,教学能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在朗读、比较、表演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预设中,学生成了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了教学内容的创生者。在教学内容的预设和创生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自由个性,重构完整的人格。
  
  四、以话语分析体味言外之意
  
  话语分析是现代修辞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运用话语分析知识可突破文本的表层含义,体会文本的言外之意。钟嵘在《诗品》中就提到过“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吕叔湘先生也说过:“修辞所说的‘比喻’、‘借代’、‘反语’等等都是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例子”。《雷雨》虽以浅易的对话组织全文,但仍是话中有话。对话与对话之间要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而话语偏离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就有可能产生言外之意。合作原则是指质的原则、量的原则、关系原则、方式原则,即根据特定语境和对象说什么,说多少,为什么说和怎么说的原则。如:
  鲁侍萍:“她遇人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么?”周朴园:“你先下去吧!”
  按照关系原则,周朴园的回答应该是帮或者不帮,而这里周朴园却是示意鲁侍萍离开,这里违背原则的对话使这一话题中断,周朴园的言外之意是“到此为止,不要再继续这个话题了,我不想提这个人了。”再如:
  鲁侍萍:“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要哪一件?”
  鲁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绒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鲁侍萍的话违背了量的原则。周朴园本来只是让她传达拿旧衬衣的事,鲁侍萍却添加了“一共有五件,有一件绣着梅花”等信息,这样的效果是暗示周朴园:我对你过去的事情知道得非常清楚,我是与你有这密切关系的人,可你却不知道。教师在处理相似的文体时以对话的原则为突破口,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更多关注的视角。此外,话语分析可还关注语篇的衔接。如:周朴园: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话语中“来的”反复出现,使话语达到了很好的衔接效果!
  对话原则、语篇分析的预设本身是对教师知识体系的考验。教师只有在精通修辞学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教师预设教学内容的过程,是自身知识结构的成长过程,也是对教学过程的预设与课堂教学生成的准备过程。
  
  五、小结
  
  (一)修辞学知识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理论依据,对教学过程的实践操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学内容回答了“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和“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的问题。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运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过程。教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教师知识体系的问题。修辞学知识涉及到语言学知识体系中的语言学、词汇学、语义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它们为基础并渗入到知识的内部。修辞学的知识以显性知识储存在教师脑海里,但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处理为隐性知识传递给学生,也就是不必给学生道明这部分是语音学的知识,那部分是修辞学的知识。
  修辞学方面的知识可引导教师关注以往容易忽视的语言形式。除上文提到的切入角度外,教师还可从修辞手段(表现手段、描绘手段)、修辞方法(择语、调音、设格、谋篇)、修辞格(双关,借代、比拟、反复、夸张等)入手,体悟文章的内蕴,把握文章的风格。
  (二)修辞学知识可丰富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教学环境相同,学生身心发展相近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劣,教学的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如何选择、创新教学内容,教师的素质又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专业基础知识是专业素质的基层。修辞学知识是教师专业基础知识——语言学知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专业知识的提高,使教师更能有效地把握教学内容。丰富的修辞学知识开拓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套路。聚合零散的修辞知识点,能以更宽广的背景重新审视教材。
  朱国娟,女,浙江宁波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范兴信,男,浙江苍南县马站高级中学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