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李贺诗歌的浪漫特征

作者:马 磊




  
  三、新奇而艳丽的语言
  
  钱钟书《谈艺录》中曰:“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比较而言,李贺诗歌的语言成就最高。李贺读书颇多,一方面深受楚辞汉魏乐府诗齐梁诗歌的影响;另一方面接受了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提出的“务去陈言”,也就是学古而不拘泥于古,于学古中不断创新,正是温故而翻新。李贺善于创新表现在写诗如镂玉雕琼,常反复琢磨,呕心沥血,千方面计使语句新奇,,以求陌生化的效果。李贺把色彩斑斓凄凉硬峭的陌生带入了诗歌中,如频频出现于诗句中的“幽“冷”“苦”“寒”“惊”“血”等字的共同特征就是色调冷艳,质地硬峭。这些字词的运用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刺激,令人感到周围充满了肃杀之气,凉意袭人。李贺诗中的寒不同于与贾岛孟效之寒。“郊寒岛瘦”大多是一种困弱无力的颤抖,是一种缺乏内热的饥寒。孟郊写得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充满幽僻清冷苦涩意象的诗,诗歌主要表现了凄怆寒苦的生活,真切展现“哀哀孤老人”的凄凉晚景。读孟效的诗产生的是老病凄苦,无可奈何的哀怜。而李贺的诗,透过凉冰冰的表层触摸到的是诗人汹涌澎湃奔突不息的激情。不甘心,不情愿,由此而生出的绝望愤懑呐喊,透过寒光闪闪的词汇和意象不停地宣泄,不停地涌流。敢于抗争,敢于叛逆,显示了一个无畏的诗人之志。现实是冰冷的,文字是冰冷的,而这一切都掩饰不住诗人如潮的激情,它因受压抑而沉重,同时也因受压抑而愈加强烈。李贺是生命欲极强的人,他不喜欢纯粹的空寂落寞,而是在荒凉中追求斑斓的色彩,在死寂中表现生命的律动。他喜欢用浓重艳丽和神秘诡异的色彩,红绿青紫四色字频频使用,使得意象繁多密集,前呼后拥,叠出层现。诚如宋代诗人陆游所评:“李贺词为百家锦衲,五色眩曜,光眼夺目,使人不敢熟视。”为传达那种细腻的独到的感觉,极力渲染描写对象的色彩与情态,如《雁门太守行》中,用“黑云、甲光、金鳞、秋色、燕脂、红旗、玉龙”等一系列变幻莫测的光与色组成了诗歌史上不曾见过的艳丽的惨烈的战杀的场景,目不暇接。《将进酒》更是写得辞采瑰丽炫目:珠红的美酒,光亮的琉璃钟,锦绣的帐幕,皓齿纤腰的靓女,飘落似雨的桃花,诗人极力铺陈设色,宣泄他对死既可悲生亦无聊的矛盾的苦闷,控诉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和迫害,可谓以丽词艳色抒写悲慨的精典之作。比如《残丝曲》,一首描写青年男女在暮春中宴游的诗,仅仅八句,就接连叠用董莺、黄峰、浓绿的杨柳、青色的榆钱、粉红的落花,绿鬓少年,金钗女子,还有青白色的壶、琥珀色的酒,组成了一幅光彩艳丽,紊乱错杂的青春行乐图。诗人对青春将暮的怅,全部融注于这色彩斑驳的画面中。在他的一系列揭露帝王宠妃或豪门权贵纵情声色、骄奢无度生活的诗中,更是恣肆的飞红点翠,错彩镂金,绚丽璀璨,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令人恍惚迷离,心旌摇动。
  李贺诗歌语言的成就还表现在成功运用了各种修辞格,可谓“锦上添花”。常用的有通感、比拟、比喻、借代、夸张、双关等等,在修辞格的运用中最为成功的是比喻。李贺诗中的喻体多为光彩夺目的意象,如《秦王饮酒》中“義和敲日玻璃声,”先将太阳比作明亮光闪的玻璃体,进而想象義和敲日,就敲出了玻璃的清脆悦耳之声。《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六月》中,“炎炎红镜东方升,晕如车轮上徘徊”,“啾啾赤帝骑龙来”,把初升的太阳比做“红镜”——像一面火红的大圆镜,把上升运行的太阳比做巨大的“车轮”,把中午的太阳比做火神——赤帝。通过一连串的比喻,由静而动地写出了太阳的形态,神韵,质地、光泽,真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在《李凭箜篌引》中,诗人舍弃了一般性的铺叙与描摹,用新艳的字词和奇特的比喻将铮淙的箜篌,流动的音符幻化成空山、凝云、江娥、啼竹、昆山玉碎,芙蓉泣露,吴质倚桂,寒兔斜飞等形象,在悠扬的乐声中,精骛八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凭瞬间微妙的感受截取一幅幅奇异的画面,迅速地铺展开来,跳脱灵动,引力十足。《致酒行》中,“雄鸡一声天下白”一个奇特的比喻,用形象而富有气魄的诗句来写韩念对他的劝勉之词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由此表达了对师长的厚谢。李贺诗中的比喻,常常化流易为凝重,正如钱钟书所言“其每分子之性质,皆凝重坚固;而全体之运动,又迅疾流转。故分而视之,词藻凝重;合而咏之,气体飘动。”这正是李贺运用比喻的独到之处。
  在中唐诗坛上,李贺不过是一位匆匆过客,但他却以奇特的想象,凄迷的意境,艳丽的语言,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言:“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李贺的诗歌为中国古典诗歌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他的奇诡诗风自元白韩孟之外而自成一体,独放异彩。稍后于他的李商隐温庭筠受其影响极深,形成了唐代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李贺留存下来的诗稿如琼花玉草,常年盛开,独领风骚,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
  [2]傅经顺.李贺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
  [3]袁行霈.苦闷的诗歌与诗歌的苦闷〔A〕.中国诗歌艺术研究〔C〕.北京大学出版社.
  [4]刘衍.李贺诗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5]陈治国.李贺研究资料[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马磊,女,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多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