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太白诗风概述
作者:王波平
越王句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感慨昔时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对比鲜明。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至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览古》
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又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描绘人事欢乐难继、好梦不长的佳作应是《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唐宋诗醇》评论此诗“乐极生悲之意写得微婉”,可谓深谙其中三昧。在西施传说的简单艳情表面和复杂悲剧意义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这也是此诗被贺知章誉为“可以泣鬼神”的魅力与流行所在。吴王对即将降临的灾难的漠不在意,表现在诗篇表面类似的漠不在意。正是我们这些读者将悲剧赋予诗篇。李白没有解决诗中的张力,他没有走向说教,甚至顶住诱惑,没有描绘他们的堕落后果。相反,他只通过暗示,消除了吴王作乐的简单表面,这些暗示只有读者能够理解。时间消逝,各种事物正在走向结束:水漏即将滴尽,太阳即将被山峰吞没,季节已是秋天,月亮即将沉入江中,而冉冉上升的朝阳将照耀他们的未来。观众知道所叙述情节的重要成分,其中的主人公却一无所知,这种手段基本上是戏剧的,他有力地唤起对于幻想和真实之间差异的注意,强烈地刺激有关历史与现实之间关联的思忖。
三、创造神话世界的游仙诗
李白自己说“五游神仙,游仙未曾歇”《感遇》其五),又说“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确,李白一生热衷游山玩水,寻仙访道,祖国大江南北名山大川几乎都曾有过他的足迹,也留下了他为数不少的游仙诗。品读这类迷离恍惚、神奇怪异的游仙诗,我们会对浪漫李白有一个更真切的了解,他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话的世界,在这个天地里,可以追求空灵飘渺、超凡脱俗的仙境,可以抒发怀才不遇、忧愤难堪的愤懑,可以释放解放自我、张扬个性的心声。
李白游仙诗的特点之一是仙化山水,营造缥缈,表达求仙访道的景仰。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推《游泰山六首》,这六首诗,几乎每一首都有神仙境界的描写。第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蓬瀛,是传说中的两座仙山,即蓬莱和瀛洲。金银台,是传说中神仙所居住的地方,用黄金白银铸成,金光闪闪,熠熠生辉。玉女,是仙女,长得如花似玉,妩媚迷人。九垓,即九重云霄至高处。流霞杯,仙人用的酒杯,流光溢彩,灿如云霞。艳姿丽容和芳香美酒一样令人心醉。看,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通过想象和联想,把神仙世界描绘得神奇美妙,光彩夺目,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实际上非常吻合诗人崇道信神,寻仙访道的心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清平调词三首》其一)玉山、瑶台、霓裳、羽衣、月色、春风,此景惟有仙界有,人间那得几处见。蟾宫阆苑,闭月羞花;语语浓艳,字字流葩。
李白游仙诗的特点之二是美化仙境,暗斥现实,抒发怀才不遇的忧愤。《西上莲花山》(古风第十九)很能说明问题,诗歌是这样写的: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此诗写于安史叛军攻陷长安之后,首先描绘了一个神奇美妙的神仙世界。这是多么快意的神仙世界!高蹈尘外,洁净美好,令人神往。正当“我”跟着卫叔卿恍恍惚惚地飞向太空的时候,诗情陡然一转,“我”俯视人间,看到洛阳一带正被叛军肆虐蹂躏,生灵涂炭,血流遍野,而那些豺狼虎豹一般的安史叛军正趾高气扬,把持朝政。诗歌写到这里,就煞尾了,给读者留下了思索想象的空间。综合全诗来看,诗人意在将美好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叛乱者的无比憎恶,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对整个豺狼当道,人民遭殃的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显然,诗歌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此外,还须注意的是,拜见仙人卫叔卿,这也是深有用意的。据《神仙传》载,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白鹿去见汉武帝,以为皇帝好道,见之必加优礼。但汉武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这里暗暗关合着李白自己的遭遇。天宝初年,诗人不也是怀着匡世济民的宏图进入帝阙的吗?而终未为玄宗所重用,三年后遭谗离京。可以想象李白的飘逸高举之中颇有几分志士不遇的悲愤。
李白游仙诗的特点之三是想象夸饰,神化仙境,表达自由洒脱的心声。《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个辉煌灿烂的洞天福地出现在诗人面前,这个世界烟雾缭绕,幽深无底,日月辉映,金碧耀眼,群仙列队纷至沓来,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龙虎为之奏乐,鸾凤为之驾车,欢歌曼舞,兴高采烈。诗人置身其中,与群仙联欢,与神灵默会,忘却了世俗的名僵利锁、诡诈心机,褪尽了人间的污秽浊臭、私心杂念,尽情享受人间没有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才是诗人身心愉悦的最高境界啊。在人间活得很累很苦而且倍受压抑的李白终于在虚无缥缈的仙界找到了解放自我,张扬个性的空间。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才敢于高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新颜”的心声,敢于这样想、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我佩服。我景仰。我快意。
四、营造清新自然的山水诗
李白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政治上的挫折碰壁,使他把赤子般天真情谊奉献给自由自在的山水,倾诉于无私无猜的自然。所以他寄情清风明月,漫游名山大川,留下许多山水名篇。“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诗歌中也有不少山水篇章,把山水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李白山水诗的突出特点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山水世界。李白有不少短小精美的山水律绝,山水具体形象不一,手法技巧各异。例如《清溪行》写清溪感受:“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前二句看来只是以镜比水、以屏比山的修辞精巧,而诗人用意实为将水作明镜,山作屏风,以清水秀山为家。所以末二句说猿啼徒使游子伤感,而言外显示他这位谪仙则清心自在,怡然自适,因为山水就是他的家,合乎理想,恰同仙境。再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鸟儿飞尽,一朵白云悠然离去,始终相伴在一起的只有诗人和敬亭山,所以“相看两不厌”。这明白如话的大实话,作用与极端夸张同。而山拟人,人同山,有心与无生相知音,便是一种狂想,却也合乎他“浩然与溟涬同科”(《日出入行》)的观念。至于他的名篇《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不论表现手法是拟人化或反衬法,都是观念上把大自然与自我混同一体,视万物为同类,或一起兴奋鼓舞,或以为留难阻挡,山水形象都理想化、狂想化、个性化了,成为诗人的知心与友人。
参考书目:
①《唐诗咀华》 张明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
②《盛唐诗》[美]宇文所安著 贾晋华译 三联书店 2004年
③《中国文学史》中册 章培恒 骆玉明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
④《唐诗宋词十五讲》葛晓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⑤《中国文学史》第二编 袁行霈 罗宗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⑥《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版
王波平,男,湖北荆州教育学院教务处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