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浅谈现代作家的志向抉择

作者:李 琰




  文化是不能用某一种具体形态来代表的,然而白话文的出现却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文人创作的通俗化,这种通俗化的文本在冲破种种阻碍后终于在全中国畅行,这带给文人的好处远远不如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好处,因为就连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在家里放上几本小说,看上几份报纸。同时,文人创作的通俗化也使中国的文人一改以往的精英身份而变得普通,而今,社会这所大学也可以造就伟大的作家。在现代文学中,特别是中国社会动荡的那几年中出现了很多并未接受正式的学院教育而在文学中颇有成就的人,如:老舍、刘半农、萧红、萧军,等等。老舍的自叙文集中,他写到:“五四给了我一个新的心灵,也给了我一个新的文学语言。”[9-p87]这里他所说的新的文学语言指的就是白话文的诞生,由于白话文的诞生,精英文学的下场与通俗文学的登台,才使像老舍这样的“以我这么一个中学毕业,既没有什么学识,又须挣钱养家”[9-p86]的人能够在文学殿堂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可以说,这与当时的社会动荡不无关系,与他们的刻苦学习也不无关系,但是这与文化观念的下移更有关联。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白话文,就没有现代文学,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所以白话文对当时文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经过对以上文人转向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门第观念在文学界只能成为众矢之的,并最终导致文学的僵化甚至死亡,因为一个人的创作才能不是天生就注定的,他可以经过后天的练习和培养来达成自己的梦想。文学的门槛说高也高,说不高也不高,它的高在于它选择的往往是情感丰富,对文字极富有领悟力的人,它的不高在于它从不以学历来论资排辈。纵观当今文坛,青年的一辈人才济济,又有哪些是真正文科本家的出身呢?这不就再一次说明了“英雄不问出处”。然而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文人的转向对文学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些文人的转向中,我们发现,他们给文学带来的不仅仅是他们卓绝的文学功底,还有就是文学视界的扩大,在他们的转向中,一些从未有过的文体诞生了,鲁迅的杂文,冰心的问题小说,等等,这些都是掺入了异质因素的文学文体。总而言之,文人的转向对文学的意义是巨大的,他们不仅壮大了文学家的队伍,而且还将异质因素带入了文学中,使文学在发展中不断更新,完善。
  在新的世纪中,文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文学家的界限也越来越暧昧不明,但不论怎样,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新生的异质因素带给文学的不仅仅是新奇,还有就是让文学从死寂中复活的新鲜血液,那么,就让我们静静的等待一个划时代的新的文学的诞生吧!
  
  [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2]郭沫若.郭沫若论创作[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3]钱理群,王得后.鲁迅散文全编[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4]周策纵等.五四与中国[M].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中华民国68年
  [5]冰心.从‘五四’到‘四五’[J].文艺研究.1979年第一期
  [6]肖凤.冰心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
  [7]徐州师范学院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编辑组.中国现代作家传略[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8]李燕珍.胡适自叙[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9]胡絜青.老舍写作生涯[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1981
  
  李琰,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