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评温儒敏先生的《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

作者:艾士薇




  但是,大学中文专业的课改究竟该如何进行?是紧跟时潮,追新逐异,割舍以往的学科课程设置的传统模式,搞一场具有轰动效应的教学革命,还是在传统的中文学科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来一场稳中求变的改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应该说,稳中求变的“守正创新”理念更具有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温先生在《“守正创新”与“文脉”的延续——北大中文系建系95周年感言》一文中谈到了自己的感想:“现在一般谈‘创新’很多,为何在‘创新’前面要特别加上‘守正’呢?其实对于像北大中文系这样有传统优势的教学单位,能在当前这种浮躁的环境中‘守住’自己良好的学统,也就是属于‘正’的那些优势,这本身就是保值和增值,当然,这也需要创新才能保得住。或者说,‘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守正’的过程也需要‘创新’。现在‘守正’可能比‘创新’更难,需要更多关注,下更大力气。……如果说我们有‘创新’,那也是在‘守正’基础上实施的‘创新’,断不是甩去传统去盲目跟进那些好看而无根的‘新潮’。所以我又愿意把‘守正’的意义理解为继续保持严谨而又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让中文系的‘文脉’生生不息,每一位师生都能从中获益。在这样功利的浮躁的时代,‘守’的难度往往比‘创’更大,但这是最难的也是更可宝贵的。”可见,即使是在当下所谓与国际接轨的语境中,谈到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问题,温先生仍然强调“守正创新”。这也是针对时下那种浮躁的学风而提出来的。像北大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名校,许多好的传统需要守成,将“守正”放在“创新”前面,是想说明继承优良学术传统的重要性、基础性,而不赞成盲目而跟风的教育“大跃进”。这是颇能切中时弊的。
  
  三、对“守正创新”的一点思考
  
  温先生的“守正创新”作为一项指导性的教改新理念,虽然有其现实针对性和合理性,但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改实践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因为,要想在“守正”与“创新”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度”的平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人习惯上被认为喜欢恪守“中庸之道”,实际上,那是指的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经过一百多年的所谓现代转型之后,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越来越趋向于走极端,所谓“过犹不及”的古训,常常是被抛置于脑后的。恰恰相反,如今的中国人习惯于“过”或者“不及”。“过”与“不及”成了两种常态的生活状态或思维定势。所以,温先生的“守正创新”思想,有可能在现实的语文教改实验中被人无意的误读,或者有意的曲解。这是需要加以警惕的。一些见风使舵的教育工作者,可能会把温先生的“守正创新”思想,误解或曲解为一种“保守主义”的信号,以为还是原来的教育模式好,不是要“守正”么?以此既误读了“守正”的真正内涵,也放逐了“创新”的诉求。其实,在温先生的心目中,“守正”绝不是抵制“创新”的借口,而是“创新”的有力根基,因为,没有“守正”的“创新”是无根的、浮躁的创新,会给时下的语文课改带来也许是无法估量的后果。
  与大学语文课改以及中文专业的课程改革相比,中学语文课改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里不妨以中学语文课改为例,谈谈“守正创新”中需要注意和克服的问题。比如温先生在《语文课改的步子稳一些为好》中指出:“现在有些人主张以‘文学代替语文’,是所谓‘文学主义’,其实也是夸大了文学的功能,那大都是搞文学的朋友们的一种设想,‘可爱而不可行’,不切合语文教育的实际。”温先生的良苦用心在于提醒中学教师不要为了虚幻的“文学性”而放逐了实在的“工具性”,但也有可能被误解为文学无用论,以为还是功利的工具性更靠得住。诚然,用“文学代替语文”,将高中语文加以“文学主义”化,是不合理的。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升“文学性”,其实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一味地搞“工具性”的语文知识教育,会使语文课丧失趣味性,枯燥无味。据笔者在高中教学时的印象和调查,绝大部分学生并不喜欢语文课,但对文学大都还是很有兴趣的。通过文学,使学生对语文感兴趣,这是非常可行的。实际上,在《评一节高中语文课》一文中,温先生提到“这节课总结提升不够”,并着重谈到了“《雨巷》为什么读起来非常舒缓优美”。然后谈到了“音顿”和“句子双音煞尾”与意境美形成的关系,最后指出,在让学生了解关于意境的一般知识,掌握读诗的一般方法时,该教师“提炼不够清晰,没有形成能让学生明确把握的知识点”。温先生在这里谈到的问题,其实就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什么是意境美,这不能不说是正宗的文学欣赏。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教育是离不开人文性的氛围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正如语文教育的两翼,须比翼双飞,才能翱翔云天。用古人的话说,这叫做“合之双美,离则两伤”。
  所以,将文学性带入课堂,并不意味着对工具性的轻视和消解。可以说,在“人文性”与“工具性”之间,“文学性”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中学语文教育乃至大学语文教育中,在提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时,且莫轻视和消解“文学性”的力量。有了“文学性”的中介魅力,“工具性”和“人文性”便会不邀而至,水到渠成。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其中也就包含了这层意思。我想,一个文学素养很好的学生,他的语言工具能力和人文素养,肯定是不会差的罢。
  
  艾士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