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关注人的生命是语文教学之本真
作者:徐林根
关注人的生命,关键要让学生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生命,是学生个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生命本身是一种存在。生命是可贵可爱的,需要倍加珍视、爱惜。生命是脆弱的,需要用心呵护。生命并非一路坦途,其中一定存在着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需要深刻领悟其艰辛。生命是有个性差异的,要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尊重他人生命存在的权利,包括尊重他人生命承载着的思想、情感、经历、生活方式等,并给予他们自由呈现和生长的物质空间与精神文化空间。生命是精彩、美好的,生命的孕育、诞生和成长是一种令人无比激动的过程;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生命中的那些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高尚与卑下、纯真与芜杂,都是一本内容不同的书,或是一幅风格迥异的画;生命的每一个日子,都有其内在的美丽;生命需要调整到最佳心态去欣赏和品位。生命还有着丰富的内涵、更高的价值和更深蕴的意义,需要以自身力量克服困难、超越忧患,在与命运抗争中去自我体认、不断探求。
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语文教学需要紧扣文本材料,深挖文本的生命意识,将“生命”视作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譬如,杏林子的哲理散文《生命 生命》,概述了生命中的三个片断:小飞蛾在险境中极力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片断都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都是作者作为一个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在忍受着病痛折磨时所发出的生命最强音——第一个片断表现的是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第二个片断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第三个片断是要告诉我们,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生命是一个整体,它从缔结成胎以来,就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过程。生命的成长常常要面对挫折、苦难,甚至死亡;人生的偶然和意外、人的渺小与无助,也不可回避。但人类并没有因此而拒绝生,相反还为了生存得更好而艰苦卓绝地不懈努力、奋争。这个客观事实就是要学生懂得:生命有脆弱、弱小、不堪一击的一面,同时又有顽强、不屈并且擎得了天、撼得了地的一面,正是它们的矛盾创造出生命的美学意义,就是“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莫怀戚的《散步》,从亲情、感动上升到生命,让人从生命的自然过程中体会到人生百味:欢乐与希望,痛苦与失落。作者笔下的生命是什么?世间无论哪条生命都不可重活一次,哪个人生阶段都不可以重来一遍。因此,生命就是不可重复、不可选择、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具有唯一性。这种“唯一性”使每条生命都是神圣而高贵的。这样的解读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关心孩子更要关心老人,关爱人更要关爱生命。《再塑生命》中的海伦·凯勒,一位因病导致又聋又瞎又哑的小女孩,厄运几乎毁了她。但她没有放弃自己,她不愿在别人的同情里度过,她用自己的行动向别人证明,即使聋了瞎了哑了,依然可以做一个出色的人。她珍惜一分一秒的生命,用自己的笔写下了对生命的感悟,写下了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万籁寂静中听到的最美丽的声音、看到的最美丽的风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只要有三天能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体验生命便已知足了,可是残酷的命运,最终给她的还是绵绵的黑暗。但是,她从不气绥。她的作品中散发着她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这足以引发中学生思考: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我们是否都能热爱生命?
(三)点燃学生生命的火花。
语文教学应是有着生命经验精神渗透的生命活动,应是在生命精神烛照下的生命体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生命意识要逐步培养并得到强化,学生的心灵还应受到生命残酷的震撼和撞击。
《真正的英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10次发射升空后,突然发生爆炸,舱内七名宇航员的生命惨烈地被毁。生命在一瞬间化为乌有。然而,生命的意义何在?通过思考探究、讨论争辩、激烈的思想碰撞,要让学生省悟深刻的生命意义: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生命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乃至被毁的历史。
《伟大的悲剧》——冰雪覆盖的南极探险,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生命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渐渐地被毁灭。但作者在“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了让人看”的同时,是要展示生命的魅力,是要激起学生生命的波澜和心灵的冲击。教学这一课时,需要师生互动,展开生命讨论,进行生命交流,探究文本的生命意义。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虽败犹荣,“荣”就“荣”在他们都在颂扬一种生命中的冒险与探险的勇敢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样的生命即使毁了,也是值得的。
《斑羚飞渡》——镰刀头羊飞渡崖岩,从容赴死,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取年轻斑羚的生存机会。生命悲剧的全部意义却在于“为了避免种群的灭绝”。
死亡并不可怕,生命也并不以死亡为界限。在关于死亡的生命对话中,教学的目的要使学生发现生命之贵、生命之美和生之可贵、生之美丽,加深对生命的感悟。除上面的几篇外、初中语文新教材中还有许多文章都不同程度上蕴含有“生命情感的信息”。美国作家克伦·沃森所写的《生命 生命》中,那是一只怎样的小蜜蜂?它一而再、再而三受到戕害,却凭着生命的本能顽强拼搏以争取摆脱困厄生存下去。西蒙诺夫的《蜡烛》中,炮火烧灼了战场,年轻的生命威然倒下。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里,300个孩子的生命被纳粹集体残杀,令人发指,令世界震惊。杨绛笔下的“老王”,一个值得同情的弱者,生命最后悄然逝去。还有《紫藤萝瀑布》、《荒岛余生》、《热爱生命》、课外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这些课文无不从不同角度折射出生命的光辉,闪烁着生命的光泽。语文阅读教学理应心系人的生命,深挖文本的生命资源,“披文入情”,“为情造文”,点燃学生生命的火花,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与价值,拓宽和加深对他们生命的人文体验与教育,促进他们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扬生命之力的同时焕发生命之美。
徐林根,江西景德镇市中小学教研所教研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