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中学文学鉴赏的三个目标

作者:张 萍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往往把文学作品等同于普通文章,在讲课过程中从字词篇章等角度出发,仅仅把文学作品作为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范例,而文学的审美意义没有得到强调。教师在分析作品时把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单一的道德政治思想灌输代替对作品意蕴的探求,使得文学教育没有起到美育的作用,这种文学教育己经丧失了文学的本来面目,造成了文学教育目标的偏差,因而研究文学鉴赏教学的目标非常必要。
  
  一、文学鉴赏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鉴赏力的培养是鉴赏教学最为基本和直接的目标,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鉴赏相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更为感性化和个人化,鉴赏者在鉴赏过程中往往以情感介入的方式全身心投入文本营构的艺术世界,与人物同悲共喜,从而达到对作品内涵和情感倾向的深刻体验,新课标强调“情感体验”并赋予个人情感体验以显著的地位,就是为了更有效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文学鉴赏教学要强调学生的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的能力,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解读,并能借助有关资料评价作品。作为培养鉴赏能力重要手段的朗读便有必要成为文学鉴赏的重点,它便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教师一方面可以在课上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让学生感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诗人舒婷深沉浓烈的爱国之情,《想北平》中老舍的那份带泪的思念之情,《祭十二郎文》的韩愈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语文活动,比如通过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对这种情感体验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朗读仅仅是一种手段,还要通过批注、点评、写心得体会等方法来达到对作品内涵和情感倾向的深刻体验。
  
  二、文学鉴赏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意识
  
  学习新课标,不难看出它要求文学鉴赏教学必须尊重鉴赏者的个人体验,承认学生自我建构文本意义的权利,鼓励学生表达和交流自己的个人体验,鼓励学生对权威见解加以批判、质疑等。这一导向的现实背景是时代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对应时代要求,创新教育成了最引人注目最深得人心的教育理念,它理所当然要应用到文学作品鉴赏教学中来。创新思维需要分析思维与顿悟思维的协同配合,需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谐调,而论辩正是鉴赏教学和鉴赏行为最有作为的地方。文本的多义性和鉴赏差异性,使鉴赏教学具备了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意识的前提条件和客观可能性。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在文学作品阅读课上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维训练。比如在教学曹禺的话剧《雷雨》时,可以就主人公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真爱的问题进行一场辩论;在《红楼梦》选修教学时,可以就现代社会到底需不需要王熙凤这样的人等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探讨。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会得到提高,批判意识也会不断增强。
  
  三、文学鉴赏教学要注重熏陶学生的性情、完善学生的人格
  
  新课标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这就要求鉴赏文学作品,要陶冶性情、涵养心灵。鉴赏目标的设计也应该转向强调文学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这是对道德教化的超越。如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节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性中善与恶的冲突,看到人性美所蕴涵的巨大的感化力量,以真善美的性情涵养真善美的气质,以真善美对待所有的人;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教学时,要通过创设自由的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培养自己宽广的胸襟,追求完美的人生;……实现鉴赏能力的内化,使学生不再把鉴赏活动视为外界强加的学业负担,而是自我的兴趣甚至是人生需求。这样文学鉴赏教学才能真正起到熏陶学生的性情、完善学生的人格的目的,促进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
  以上三个目标中,培养鉴赏能力的目标是最为直接的具体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文学教育沦为语言学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的附庸。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的培养可以看作是鉴赏行为的客观的和必然的效果。性情的熏陶和人格的完善是新课标对鉴赏教学的目标指明的最终归宿。这三个目标结合应该成为我们文学鉴赏教学的不懈追求。
  张萍,教师,现居江苏泗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