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大教育背景下的“诗教”与“师教”

作者:赵亚平




  
  三、以诗心健师心
  
  北宋文学家苏洵有言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6]倘将此移而箴诲当代的“为师之道”或许会更为恰切。因为“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有重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的成长。在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师源性’心理问题,所以有心理学家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专业素养更为重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健全的人格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所必备的心理素质”。[7]当前,社会竞争的日趋加剧导致了师范生心理重压的与日俱增,故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乃师范院校所面临的迫切问题。现代科学业已证明了人的心理健康与人文关涉甚密,而隶属于人文文化范畴并充溢着中华文化元典精神的中华诗词是“植根于心灵的艺术”,仅就舒散师范生心理重压一端而论便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师范院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由是观之,师范院校的诗词教育工作又是其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层面,是师范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保障。
  就内容题材而论,中华诗词中有满蕴着爱国仁民襟怀的政治诗,凸显着超凡入圣境界的山水诗,充溢着遗世独立精神的游仙诗,涵盖着宇宙时空意识的史地诗,寄寓着惩恶劝善思想的咏物诗,包容着悲欢离合情愫的咏怀诗,透露着和谐天人睿智的哲理诗……就艺术形式而论,中华诗词有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回旋起伏的韵律美,整齐和谐的对仗美,婉约豪放的风格美,荡气回肠的音乐美……倘若通过具有“温柔敦厚”特点的诗教这一中介,让某些存有心理障碍的师范生对此产生心理认同感与心理归属感,并发生“致中和”(《中庸》)、“动于中”(《毛诗序》)的审美效应,那么,他们就会凭借沉潜的诗学传统自律自慰,让闭锁的心扉鼓荡春风,枯涩的心田滋润夏雨,致令扭曲的心灵得以矫治,畸变的人格得以匡正,微弱的生命之火得以复炽,并进而形成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习惯。如此,师范学生就会心存“一点浩然气”,身乘“千里快哉风”(苏轼《水调歌头》),在一片“春日载阳”(《诗经·七月》)的环拥中健康成长为未来的合格教师;师范院校也将在这“融和天气”(李清照《永遇乐》)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尽心上》),并呈现“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韩愈《答李翊书》)的育人佳绩。
  某哲人曾说:人类社会的延续主要靠文化这个“基因”在传承中的“变异”,即创新。在当今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传承并创新民族传统文化以加强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业已成为全国师范院校的共识。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的中华诗词则蕴蓄着“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巨大潜能,[8]倘各师范院校都能坚持“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在中华诗教继承与创新的圣旗下开拓进取,那么全国的师范教育乃至基础教育工作则均会呈现出崭新的局面。让我们化用杨叔子先生“科学与人文相融而成绿”的名言作结——“诗教”与“师教”相融而成绿!
  
  参考文献:
  [1]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书社,1991.54,616.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0.
  [3]闻一多全集(一)[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202.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8.
  [5]司马光.资治通鉴(一)[M].长沙:岳麓书社,1990.4.
  [6]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心术(苏洵)[M].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670.
  [7]姜德君,潘晓东.小学教育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233.
  [8]章诗同.荀子简注·乐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223.
  赵亚平,现为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中文副教授,中华诗词学会、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沈阳市诗词学会理事,新民市政协常委、文联委员、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并被国内多家文化、文学研究机构聘为研究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