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新课程背景下文学教育研究提要

作者:王志生 

下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时代,教师作为其中一个被变革的对象,首先就是要接受来自信息的开放性对自己以往知识权威地位的挑战。教师和学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同时,互联网还给人们带来了更多平等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传统教育中师生尊卑差异及支配与从属的关系在新时代会加速瓦解。
  
  二、文学教育要突出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
  
  我国著名诗人和学者郑敏在《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中指出,最终决定人类命运的,不是科学,而是文化。在文化素质里,包含着人类要理解自然,要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代化,不光是要引进生产线,而是要脑子现代化,不然我们就会重复西方的道路,如果认识不到其中的危险性,我们的现代化就会要再次经历一次西方所经历的一切。因此,郑敏指出“所有这些都和人类的文化素质有关”。郑敏的意思在于提醒国人提升文化素养,加深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理解,从而避免重复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提高大家的人文修养,科学的发展必须要和人文的提高结合在一起。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意义也正在这里。同时,由于文学作品以情感人的特点,尤其适合于进行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
  1、文学教育应该适应时代要求,通过审美体验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人格得到净化,迈向更高的人生境界。
  (1)要让学生在古诗的阅读之中领悟到蕴藏在作品之中的人性美。教师应该注重在给学生讲解诗歌的时候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充分挖掘诗歌中的人性茭,把诗歌中蕴含的情感的真挚性、复杂性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去领会这些情感。
  (2)通过诗歌的学习,领略诗歌中对自然美的描写,领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3)领会诗歌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4)对有的诗歌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的解读。
  2、要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增强语感,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实际上,真正语文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在课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的学生。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让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广告、标语等各种语文信息走近学生,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社区、社会,去学习鲜活的语文材料。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习课本中所选的数量有限的诗词,古人说“会背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多读多背,自然对于诗歌的感觉就会加深,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经验就会有一个从量到质的变化。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在于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感受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而语感的培养更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这一点也已经为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所证实。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文学教育服务
  
  1、充分利用多媒体为文学教育服务。
  所谓多媒体技术,就是集声音,图像,教学内容与思想理念为一体的图文声像并茂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手段。它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声像并茂地传递信息,增强学生认知和感悟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普及,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了许多教师努力尝试的教学模式。
  2、充分利用网络为文学教育服务。
  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世界,并为任何愿意获取知识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这种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它既给我们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动力,也给我们从教者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如何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3、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文学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终究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对多媒体的运用既要有效果的控制,也要端正对多媒体的认识。不少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着一个误区: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总是尽可能多地将课文中描绘的内容制作成图片让学生欣赏,一一向学生展示,美其名曰“形象地理解”。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虽然多媒体从形声色等方面给学生带来了更直观的感受,但如果多媒体本身的内容过多,则会造成多媒体本身的直观性引起教学目标的转移,把读书变成“读图”。学生的兴趣是增加了,课堂气氛也显得轻松了,但是就在这种轻松的“读图”之中,文学教学的审美功能为多媒体自身的审美功能所代替了。
  所以,多媒体仅仅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美、意境美、音乐美、文字美等等都不是多媒体所能够提供的。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可以运用多媒体导人教学课程,用多媒体来提问,为学生提供进一步阅读的方向甚至是具体作品的目录,但是这些都不能冲淡学生对于文本本身的兴趣和理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必须是以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为主,不要让现代化教学手段审美价值取代了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
  网络具有开放性,它本身既含有有效的学习资源,也含有有害的不适当的信息。如何最大可能地控制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最大可能地避免网络可能带有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网上的先行者,不仅熟悉各种搜索引擎,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先行探索众多网站里的具体内容,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元化的知识,同时也提供给他们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查找资料、选择资料、鉴别资料、保存资料和使用资料的方法,要教给学生利用资料来进行学习方法和途径。让网络为学生的学习所用,而不是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迷失方向。

[1]